郑州大学

《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王向宇教授为企业把脉定向解难题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2日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王向宇教授为企业把脉定向解难题

《中国教育报》2024年1月11日 第3版


郑州大学教授王向宇团队着力研发攻关,助企增收数十亿元——“到一线去,为企业把脉定向解难题”


本报记者 张利军 通讯员 李艳丽

近日,由郑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向宇率领团队研发的高性能微球型钛硅分子筛催化剂,被工信部列入《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第二批)》。

“我们开发的新一代多级孔钛硅分子筛催化剂关键技术,已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助力很多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郑州大学“百名教授助百企”创新发展专项中的一员,王向宇兴奋地向记者表示。

走进分子筛课题组的实验室,记者注意到,实验室不大,井井有条地摆放着一排排瓶瓶罐罐和各种仪器,很难想象,能够助企增收数十亿元的产品,是在这个三四十平方米的房间中研发出来的。

国际上公认的钛硅分子筛生产技术被发达国家长期垄断,技术不转让,产品价格昂贵。即便如此,国外的催化剂仍存在一些问题,催化剂生产技术门槛高、工艺复杂,存在活性低、分离难、废液多等难点。

10余年前,学院组织教师去企业考察。在一家企业中,王向宇发现该企业花了几十亿元购买国外成套生产线设备,但其中的核心技术——催化剂生产技术仍被垄断,企业需要持续购买国外价格昂贵的催化剂,发展受限。“我深受触动,我们必须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努力攻关分子筛生产技术研发,实现自主创新。”王向宇说。

于是,团队自2004年开始研发,历时16年,经过万次以上长时间的实验验证,攻克了这项技术。团队研发的微球型钛硅分子筛有诸多优点:原料丰富,成本低;活性高,转化效率高,能达到99.99%的行业最高指标;耐腐蚀性强,易捕捉,节能……专家组经过考察后,给予高度评价。

“无论项目大小,只要能够转化应用,对团队就是莫大的鼓励和慰藉,这种喜悦比拿多少钱、多少奖都高兴。”王向宇说。

“去助企,很荣幸,也有一定压力。我们作为博士、教授,去企业能否给人家帮助,能否为他们解决一些实质问题,也是有一些顾虑的。”王向宇表示。通过不断和企业接触,王向宇带领团队在解决各种问题中研发攻关,实现了大大小小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使团队能快速为企业把脉问诊,找到问题症结,很多企业慕名来谈合作。

近10年来,该分子筛技术广泛应用于尼龙基本原料的清洁生产。目前,由团队研发的环己酮氨肟化专用钛硅分子筛催化剂,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鲁西集团、山东东巨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己内酰胺生产装置。

“近几年,应用该催化剂的己内酰胺生产装置年产能为12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三分之一,为企业合计新增效益64亿元,新增利润超过10亿元。”王向宇介绍。

“我们公司与王向宇教授的合作从2015年开始。”河北某上市公司副总刘常青介绍,校企合作后,公司有了自己的“技术+设备+催化剂”系列产品,在催化剂方面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不仅提高了一次性的销售收入,还依靠催化剂形成稳定的连续收入,提升了公司在行业中的声誉和地位,并促使公司参加国家组织的《环氧丙烷能耗限额标准》制定,为行业进步作出贡献。

2021年3月初,一个项目的中试放大实验急需在外地合作工厂进行。当时,那个城市只有一家宾馆营业,且离工厂较远,食宿不便。王向宇每天开车带团队早出晚归,坚持工作在一线。

“王老师每天都在车间忙碌,一身汗一身尘,就这样我们在工厂待了一个月,顺利完成了中试放大实验。”学生杨许可回忆。

对于多年的校企合作经验,在王向宇看来:“科技人员就应大胆走出去,到企业第一线去,为企业把脉定向,解决难题,在实践中研究和创新,真切地体会到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的方向性和社会价值感。”

媒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1/11/content_634289.htm?div=-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