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彰显特色 强化内涵 培育学科制高点”专题(五)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4日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历史学院

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彰显特色 强化内涵 培育学科制高点”专题(五)

 

编者按:

2020年底学校即将迎来“十三五”收官、国家“双一流”建设首轮验收,9月17日学校召开了“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专家组对学校“双一流”周期建设的符合度、达成度和建设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了一流学科牵引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学科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为一流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充实学科内涵,形成学科制高点,完成建设国家一流大学的阶段发展目标。现特邀请绿色催化、资源材料、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中原历史与文化、工程安全与防灾、绿色高效农业等6个一流建设学科相关负责人,围绕“彰显特色 强化内涵 培育学科制高点”谈思路、话举措,以一流学科建设新成效助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确保高标准通过国家“双一流”首轮验收。

 

立足中原 传承创新 助推学科提升

历史学院执行院长 安国楼

2020年是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之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历史学院、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建设中原历史文化一流学科、助力考古学提升突破为重心,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推进落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面向“十四五”,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将明确目标和思路,坚定信心和决心,在学科方向、人才培养、重点工作、交叉融合、国际交流、机制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学科整体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稳步提升。

一、引育人才,强化团队

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人才引育和团队建设尤其重要。近年来,依托“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学科平台,根据学校人才政策精神,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先后引进学部委员冯时研究员,中科院著名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高星研究员等高层次领军人才,聘请美国斯坦福大学刘莉教授为外籍讲座教授。初步形成以学部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省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引进的赵昊博士,曾获全国首个美国考古学会优秀论文奖,目前作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引进来自国内外10余所高校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工作成绩优异,获得多项教学、科研人才培育项目支持。

学科立足现实,结合未来发展方向,重新进行团队整合。通过科研立项、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等,引导中青年教师共享平台、融合创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交流。大力提升办学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团队培养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立足中原,优化布局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期以来,郑州大学历史学科一直致力于中原历史文化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经过60余年的学术积淀、多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依托郑州大学相关人文学科组建并运行的“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学科平台,主要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根系文化、国家文化、政治文化和社会主导文化研究,聘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担任首席专家和院长,通过优势资源整合、特色方向凝练、协同创新驱动和标志性成果建设,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阐释中原历史文化的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其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

学科平台以考古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为基础,整合校内外优势学科资源,如材料、物理、化学等,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平台,并通过机制创新,促进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优化学科布局,坚持特色,注重创新,开辟科技考古、黄河文化研究、根系文化研究等新的研究方向,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健全机制、完善举措,通过资源整合、方向凝练、机制牵引,产出更多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推动考古学科和相关学科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目前,立足于平台的相关学科,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内外权威期刊论文发表、科研成果奖励、社会服务贡献、国内外声誉等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承担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等一系列文物保护项目,获批经费5000余万元;主持发掘的河南荥阳官庄遗址3次入选“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2次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洛阳市政府共建郑州大学文物考古研究院、博物馆研究院、龙门石窟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社科院、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通过后续建设和发展,努力在中原早期文明、两汉陵寝、音乐考古、汉字研究等领域实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在中原早期城市、中原科技史等领域达到国内一流;初步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中原历史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互补、多学科协同,具有一定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平台;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并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

三、项目引领,重点突破

为激发团队潜能,实现重点突破,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学科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传统特色和未来发展,凝聚团队力量,凝练出一批联合攻关课题。

1.“黄河考古与中华文明”研究。

该项目以考古学视域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为主线,致力于科学揭示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之价值和核心特质,探讨中华文明发展的根与魂之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夏文化研究”“黄河考古研究”“中华文明根系文化研究”等子课题。结合田野考古,在郑州西北郊、豫东地区持续开展田野考古工作,加大校外考古教学、研究和实验基地建设。项目负责人为陈朝云教授。该项目研究已有较多的前期成果和良好基础,经过多次讨论,对阶段性进展和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具体部署。

2.“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该项目以历史学所阐释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核心内容和发展脉络为主线,致力于论证以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之特点与实质,论证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裂的历史学依据。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政治文化的特点、成效和历史影响等问题。项目负责人为袁延胜教授。项目已有不少前期成果,项目组成员已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多次会商和计划安排。

3.“20世纪中原地区城市化发展史”研究

该项目研究对象范围以中原为主体,包括河南周边部分地区在内的一个广阔区域,大致与当前正在建设中的“中原经济区”地域范围相当。所讨论的“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演进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职业和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技术变革等进入乡村的过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研究” “乡村城市化的进程研究”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防控研究”等子课题。项目负责人为谢晓鹏教授。目前针对项目进展情况,已进行了多次交流和研讨。

4.“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疫情及其影响”研究

该项目与“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研究相联系,主要探讨世界古代迄今发生的重大疫情,包括古罗马与雅典时期的瘟疫、拜占庭帝国时期的查士丁尼瘟疫、中古时期的黑死病、近代欧洲鼠疫、近代英国霍乱、19世纪美国黄热病病毒、近代日本霍乱、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东南亚与印度的天花和鼠疫,以及二战后发生的非洲埃博拉病毒、非典、中东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等。研究内容分为“疫情相关文献与成果的整理与翻译”“全球史视域下疫情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研究”等子课题。项目负责人为张倩红教授。目前项目成员已针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

以上课题目前多处在规划阶段,其他一些正在进行的课题,如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牵头的新一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即将启动;郑州大学作为参与单位,将参与中原地区15处重要考古遗址的合作研究;“古代陵寝制度研究”“贾湖骨笛与华夏音乐文明”“索须河流域先秦时期聚落与社会”“河南古文字资源普查与整理”、《中原文库》整理出版等项目,正在有序进行。

在学校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将以课题项目为引领,强化优势、传承创新,努力开创学科建设新格局,助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智慧力量。

历史学院执行院长安国楼

黄河考古研究院签约暨揭牌仪式现场

荥阳官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