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彰显特色 强化内涵 培育学科制高点”专题(四)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4日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化学学院

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彰显特色 强化内涵 培育学科制高点”专题(四)

编者按:

2020年底学校即将迎来“十三五”收官、国家“双一流”建设首轮验收,9月17日学校召开了“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专家组对学校“双一流”周期建设的符合度、达成度和建设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了一流学科牵引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学科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为一流大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充实学科内涵,形成学科制高点,完成建设国家一流大学的阶段发展目标。现特邀请绿色催化、资源材料、肿瘤防治与转化医学、中原历史与文化、工程安全与防灾、绿色高效农业等6个一流建设学科相关负责人,围绕“彰显特色 强化内涵 培育学科制高点”谈思路、话举措,以一流学科建设新成效助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确保高标准通过国家“双一流”首轮验收。


突出传统特色优势 打造一流学科品牌

化学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臧双全

作为建校初期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郑州大学化学学科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成功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成为教学与科研并举、基础与应用共进、优势特色鲜明的品牌学科。2017年绿色催化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序列之后,经历了飞速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在发展中突破,为学校整体水平提升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聚焦学科优势,改革基层学术组织,凝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和能源相对贫乏,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发展绿色催化技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大学绿色催化学科是由化学和化工两大学科交叉融合而诞生的新兴学科。为构建具有郑大特色的学科知识体系、研究方向和组织架构,学校重新整合资源,成立了绿色催化研究中心,并以吴养洁院士带领的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主体,通过“理论-材料-调控-工艺”的框架结构,确立了4个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的学科建设方向,深刻体现了绿色催化学科的本质内涵。

2019年—2020年,化学学院根据学术研究方向重新规划整合,实现二级单位组织架构全面改革,凝练了学科特色,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在各个学科优势方向上分别设立研究所,每个研究所设首席顾问、所长和支部书记等职位,建立起“八所一系一中心”的新型二级单位组织架构。

2019年,绿色催化学科获批“功能分子绿色构建与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进一步提升了学科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层次,促进了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针对本学科高层次科研人才缺乏的现状,学院与国内外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尤其与部省合建对口合作高校开展广泛合作,共享高层次人才资源,推动学科人才汇聚。

注重本科教育,提倡科教融合,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学院始终以本科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构建了具有学科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近年来,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在提升硬件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与教学奖励,厘清了人才培养工作的任务分工与职能边界,有效引导教师开展教学、投入教学、服务教学。充分发挥“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优势,建立“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重导师体系,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和教育。在提升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持续推行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制度,设立科创基金对项目予以支持,并建立“完善制度、重视过程、不惟成果、鼓励先进”的评价机制,在科教融合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向上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2020年化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超出一本线91分,在全校基础学科中排名第一,体现了社会各界对郑大化学本科教育的高度认可。

学科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持续谋求发展转型,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增长,招收博士研究生从2015年的17人增加到2020年的44人,硕士研究生从234人增加到300人。目前,在读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接近2:1,标志着学院由教学科研型向科研型的成功转变。在扩大培养规模的同时,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在逐步提升。近五年,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10篇,有8篇论文获评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8篇获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面向“十四五”,面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要求新挑战,学院将顺应发展趋势,以更广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视野,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和学科特色建设,以省部共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发展契机,牢牢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一流大学建设机遇,协同推进“招进来”与“走出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瞄准应用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全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绿色催化学科围绕发展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高水平论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486篇,SCI论文1500余篇,论文成果主要集中在过渡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催化剂、有机硫电化学催化转化、金属团簇催化功能材料和新型工业催化剂等方面,标志着绿色催化学科4个特色方向的初步形成和高水平学术队伍的逐渐完善,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发展成为具有郑大特色和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交叉学科。

学科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基于国家中西部经济建设的战略背景,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扎实推进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积极引导和支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领域,开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授权发明专利109项。

比如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技术,我国早期使用日本生产线,其催化剂的制备关键技术始终处于保密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自主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刘仲毅教授团队自主创新,开发出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苯选择加氢绿色催化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由完全受制于人到独立自主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此外,高性能微球钛硅分子筛催化剂绿色制备技术,免底涂高端聚氨酯密封胶技术,食盐半成品的化学、物理联合净化绿色工艺,邻苯类酯加氢制绿色增塑剂技术,合成气/热解气单段等低温甲烷化技术,煤制合成气制低碳醇催化技术等均成功产业化,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13AF0

化学学院副院长臧双全

臧双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钛硅分子筛和绿色催化工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