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5日《河南日报》
河南培养的第一位院士吴养洁
和化学“热恋”一辈子
本报记者 史晓琪 本报通讯员 王元锋
62载言传身教,他为祖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化学领域的领军人才。
92岁毫不懈怠,他依然每天到办公室查阅文献资料,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攻关。
熟悉的人感叹,郑州大学教授吴养洁,这位河南省培养的第一个“本土”院士,真是从实验室里“泡”出来的。
他很欣慰:“我一个苦孩子能有今天,全是党和人民的功劳。我比很多人更能理解‘国家’这两个字的分量,我要为祖国贡献所有力量。”
吴养洁6岁时父亲去世,他在山东烟台恤养院长大。少年时代的挫折磨难和颠沛流离,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坚韧品格,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7年,吴养洁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1954年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进修学习。9月21日,回忆起这段留学经历,他说:“那时,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是国家给的,祖国的培养之恩我不会忘记。”
1958年,吴养洁在莫斯科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到北京。当时,郑州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需在全国高校抽调专家教授进行援建,吴养洁抱着“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满腔热情,来到郑州大学开始了60余载的科研、教学生涯。
初到郑州大学,吴养洁即被任命为化学系主任助理,负责筹建新的化学实验楼。当时缺乏建设方面的经验,他就边干边学,结合实际画出草图供建筑施工参考。实验楼建成后,成为化学系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学科建设的阵地。
吴养洁为郑州大学化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的带领下,郑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1993年获批博士点,1995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主持建立了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2003年建立了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
业精于勤,事成于专。在科研之路上孜孜以求的吴养洁,摘下了一颗颗香甜的果子:1978年,作为《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项目的负责人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获得“在全国科技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80岁时创立“崔-吴偶联反应”,他和崔秀灵教授课题组首次引入内置氧化剂的概念,这项研究工作在化学顶尖杂志《J.Am.Chem.Soc.》发表后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2003年,吴养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河南省高校培养的第一位“本土”院士。
吴老自称是个“慢人”,生活中他不急不躁,在科研上更是如此。对自己的科研项目,他反复论证,反复实验,反复推敲。一天天,一年年,他与化学实验的相处模式像是“谈恋爱”,热烈而又有耐心。他说:“什么都可以快,但科研不能快,要心静,慢工才能出细活。”
他是大科学家,也是“平凡”的好老师。他说:“化学工业是国家建设的重头戏,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格外重要。”1979年,吴养洁率先在学校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他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对学生又亲又严。
学生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他组织老师捐款;学生生病住院,他垫付医药费。他对自己却特别“吝啬”,从来没拎过皮包,没买过名牌衣服,上下班骑自行车,将节省下的钱投到实验室建设上,竭尽所能为学生们改善实验室条件。
他躺在病榻上时,翻身都困难,却仍一遍遍修改学生的博士毕业论文。
严师出高徒。92岁的吴养洁已经在郑大从教60余年,培养出了20多名博士研究生、60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成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92岁的他,还在为郑州大学的化学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倾力奉献。
媒体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0-10/05/content_447925.htm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10-06 09: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