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8日《河南日报》第4版
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的领航者刘庆柱:77岁了,他还在给自己加码
本报记者 史晓琪 本报通讯员 赵炜
70多岁的老先生,经常拉着沉重的皮箱,从北京给郑州大学的青年教师带来急需的书籍。无论工作多忙,他总要给新生授课,激发青年学子对历史考古专业的浓厚兴趣。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教授刘庆柱,是令人仰慕的学者大家,更是可亲可敬的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身体力行为后来者做榜样。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考古学家,刘庆柱满怀对中原历史文化的热爱,年逾七旬来到郑州大学任职。自2015年受聘为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优势特色学科首席教授、2016年受聘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以来,他常年奔波于北京和郑州两地。在他的带领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分别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他带领郑大中原历史文化学科迈向新高度,堪称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的领航者。
“考古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考古学在这片土地上定会大有作为。”9月23日,刘庆柱这样说。50多年来,他的这一学术抱负从未改变。
刘庆柱深爱祖国优秀历史文化,为历史寻找物化载体,成为他一生的学术追求。
秉承历史使命,倾注学术热情。刘庆柱长期从事古代都城与帝陵的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并为“安阳殷墟”“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等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到郑大后,如何提升师生的学术素养、涵养师生的家国情怀,是刘庆柱思考的首要问题。受聘为郑大历史学院院长的第一年,刘庆柱就连续主持14次青年教师学术座谈会与维骏考古沙龙,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深入交流学术观点与前沿动态。今年4月,讲座内容结集出版,书名为《刘庆柱访谈录——考古学与中原文明》,在学界深受好评。
2019年年初,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90卷本、总计1500多万字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正式出版。这部倾注刘庆柱和李毓芳伉俪30年心血的大部头著作一经出版,刘先生就把第一套书捐给了郑大历史学院。
刘庆柱给予中原历史文化高度重视,认为只有中原地区才能充分展现出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特征。为了进一步阐释黄河文化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深入研究,刘庆柱牵头组织实施的“中华文明根系研究”,成为郑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对推动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及考古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还和从前一样,坚持给自己加码。”已经77岁的刘庆柱先生,如今仍然活跃在学术前沿。为人谦和,为学严谨,为师尽责,为国尽心,他潜心探索中原大地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引领郑州大学考古和历史学科不断迈向新高度。
媒体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0-09/28/content_446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