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举办“嵩阳大讲堂”何毓灵研究员报告会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 信息来源:规划与学科建设部 党委宣传部 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

郑州大学举办“嵩阳大讲堂”何毓灵研究员报告会

近日,郑州大学“嵩阳大讲堂”第二十二讲在综合管理中心第二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州大学考古学专业优秀校友何毓灵应邀作专题报告,相关部门和学院师生代表260余人参加。校党委副书记王利国主持报告会。

王利国为何毓灵颁发“嵩阳大讲堂”主讲嘉宾证书。

何毓灵首先向母校表达了诚挚感谢,分享了从郑大求学至安阳殷墟深耕考古的心路历程,并以《回望大邑商》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堂兼具学术性与科普性的“考古公开课”。他从距今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开始梳理,通过对商王世系所对应的商王朝不同阶段及殷墟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形、水源、交通与战略防御等的介绍,在时间与空间上对“大邑商”进行界定。

何毓灵以殷墟妇好墓所出土青铜器为例,详细介绍殷墟青铜器的器类、器形及制造工艺等,以出土陶模、陶范等铸铜相关遗物为例,展示晚商王朝规模庞大的青铜铸造工业。关于如何让老百姓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甲骨文的问题,他谈到,“应在社会中活化已释读的甲骨文字,以此拉近甲骨文与时代的距离。”

“透物见人”对于考古学者来说既是追求,也是挑战。何毓灵以亚长墓为例,讲解如何从骨骼痕迹和随葬兵器推断墓主身份与生活形态,指出只有扎实的田野工作与深厚的理论素养才能真正实现“与古人对话”,并强调考古学者以严谨且生动的方式推动学术研究传播的重要性。

互动环节,何毓灵围绕“侦探+翻译”“守护人”“创新者”“zzuer”等关键词,结合学科特点与实践经历,强调田野工作是考古学的根本,勉励青年学子夯实田野考古的本领、开阔探索的眼界、打破学科的壁垒,将志趣转化为终身事业,“无论考古还是其他领域,切忌‘三分钟热度’,唯有真正热爱,才能耐得住寂寞。”他对“陶家营、辛店遗址是否属‘大邑商’”“如何将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以了解商代平民的生活”等问题进行细致回答,并邀请郑大师生赴殷墟实地探访,到殷墟博物馆感受商文明底蕴。

报告引发热烈反响。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王修迪表示,要学习何毓灵教授“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扎根田野,守护文化遗存。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2022级本科生张孝阳谈到,甲骨文是汉字与中华民族延续性的象征,作为考古学生应深刻理解文字对中华文明的作用,为古文字研究贡献力量。

本场报告会生动展示了一线考古学者的学术实践,揭示了考古学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投身考古事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王利国为何毓灵颁发“嵩阳大讲堂”主讲嘉宾证书

何毓灵作报告

访谈与交流互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