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大人物之河南培养的第一位院士吴养洁: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30日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化学学院

郑大人物之河南培养的第一位院士吴养洁: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他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62载言传身教中为祖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化学领域的领军人才。他就是实验室里“泡”出来、河南省培养的第一位“本土”院士——郑州大学教授吴养洁。

“一定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一己之力”

吴养洁6岁时父亲去世,从小在烟台恤养院长大。他回忆说“恤养院条件非常艰苦,床板上长满蛀虫,啃了八年的窝窝头。”1944年秋,15岁的他又辗转到河南淅川上集的国立一中读书,1945年,日寇进逼豫西,吴养洁随校翻越秦岭,每天走六七十里路,到达陕西继续求学,途中雨水淋湿衣服,草鞋被厚厚的泥巴包裹,每挪一步都很艰难。很多年过去了,吴老至今对这一幕仍清晰如初。正是少年时代的挫折磨难和颠沛流离,使吴养洁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坚韧品格,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47年吴养洁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1954年又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进修学习。吴养洁回忆起在莫斯科大学的学习经历,充满着骄傲和自豪。1958年6月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苏联科学院院长 A. N.涅斯米扬诺夫院士认为“吴养洁完成了至少两个博士学位论文。”这是对吴养洁也是对我国留苏学生的高度赞扬。

令他终生难忘的是,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留苏学生,他是现场的见证者和聆听者。“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吴养洁说起毛主席发表的著名演讲依然激动万分。“非常振奋和喜悦,毛主席的话永远激励和鞭策着我,我们的衣物从里到外、从头到脚一应俱全,都是国家给的,凝聚了全国人民对我们深深的爱,一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一己之力。”

1958年7月,吴养洁在莫斯科大学获得苏联有机化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到北京。当时,郑州大学作为建国后国家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需在全国高校抽调许多专家、教授来到郑州进行援建,牢记祖国培养之恩的吴养洁抱着“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满腔热情,义无反顾地来到郑州,开始了往后六十余载的科研、教学生涯。他说:“我一个苦孩子,之所以能有今天,全是党和人民的培育。中国共产党不仅给了我生活上的物质帮助,还给了宝贵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我比别人更能理解‘国家’这两个字的份量,我一生都不会忘记党的恩情”。 “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好实验和研究”

初到郑州大学,吴养洁即被学校任命为化学系主任助理,负责筹建新的化学实验楼,这使他备受鼓舞。当时国内缺乏设计和建造实验楼的经验,只能边干边学,他就把留学期间有关莫斯科大学化学实验室的资料都拿出来整理,结合实际画出草图供建筑施工使用。吴养洁认为,只有建立高质量的实验室,才能做出高质量的实验成果。几十年来,在实验室的建设上,他不遗余力。放射化学实验室建成后,一度曾是化学系对外交流的亮点,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同仁们纷至沓来,受到来访者的一致称赞。吴养洁为郑州大学化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郑州大学有机化学专业1993年获批博士点,1995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主持建立了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2003年建立了河南省化学生物与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

业精于勤,事成于专。1972年,吴养洁了解到国务院农药调查组下达了一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便马上全力投入到这个科技攻关项目中。为了加快科研工作进度,他广访名师,又北上大连、沈阳、抚顺和鹤岗多地的农药厂开展调研,经过1400多天的小试和中试,终于用萘氯化水解法成功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用杀虫剂“西维因”的中间体“甲萘酚”,为化学界提供了一条甲萘酚新的工业合成路径。1978年,50岁的吴养洁作为《萘氯化-水解法制甲萘酚》项目的负责人,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被誉为“科学的春天”的盛会——“全国科学大会”,获得“在全国科技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吴养洁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多家农药化工企业投入生产,为我国农药企业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用杀虫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学应尽毕生力。在当年及其困难的条件下,吴养洁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机化合物分子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众多新的证明,阐明了其作用规律,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2003年,75岁的吴养洁先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河南省高校培养的第一位“本土”院士。年过古稀的他,学术目光仍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吴养洁院士迎来80大寿时,创立了“崔-吴偶联反应”的惊世之举,他和崔秀灵教授课题组首次引入内置氧化剂的概念,利用喹啉氮氧化物的氧化性,实现了金属钯催化的氧化Heck反应,从而避免了外加氧化剂的使用,该反应清洁高效、经济便捷、条件温和、普适性和区域选择性好。该研究工作在化学顶尖杂志《J. Am. Chem. Soc.》上发表以后,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吴养洁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不计名利、敢于创造的科研精神使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留下了不懈追求的足迹。吴老自称是个“慢人”,在生活中不急不躁,在科研上更是如此。他对自己的科研项目反复论证,反复实验,反复推敲。他的指导老师O. A.莱乌托夫教授在回忆录里写道:“吴养洁对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对实验认真的态度令人难以置信,坚持做几组平行实验,当得到的数据一致时他才安心。”鲐背之年的吴老,每天与化学实验的相处模式像是“谈恋爱”。他说:“我慢条斯理,但敬畏科学。搞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做好实验和研究,什么都可以快,但科研不能快,要想出成果,就要慢工出细活。”这是他从事科研的秘诀,也是他成功的不二法门。

“做一名好老师”

对于化学专业,吴养洁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他说:“化学工业是国家建设的重头戏,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格外重要。”1979年,吴养洁率先在学校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他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引导有条件的本科生报考研究生,向科研方面发展。他还借鉴国外大学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谈起教育教学,吴养洁非常感念自己的老师。“我永远忘记不了我的老师们对我的言传身教,我要做一名好老师,并把他们优秀品德传承给我的学生。”吴养洁先后讲授过理论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化学文献等课程。他常说:“要教好书,老师首先要吃透讲授的内容。”虽然这些课程他已讲授多遍、耳熟能详,但每次讲课前他都重新备课,增添新的内容,力图用最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

吴养洁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验工作,重视学生的实验报告与论文的写作,要做到一丝不苟,对一个错误的、不适当的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甚至躺在病榻上,翻身、呼气都困难的情况下仍一遍遍修改学生的博士毕业论文。严师出高徒,92岁的吴养洁已经在郑大从教一个甲子,先后培养了20多名博士研究生、60多名硕士研究生。丁奎岭、霍守权、赵斌,宋毛平、吴豫生、常俊标、刘伟、崔秀灵、卢奎等已成为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为国家和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的高层次人才。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第35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吴养洁当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突出贡献教育人物”。

60余载的教学生涯里,学生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吴老师组织老师们捐款;学生生病住院,吴老师自己垫付医药费。可他却从来没拎过皮包,也没买过名牌衣服,上下班骑自行车,在学生眼里对自己的生活特别“吝啬”的吴老师却将节省下的钱投资在实验室建设上,竭尽所能为学生们改善实验室条件。行胜于言,吴养洁用师者大爱去关心帮助学生,同时又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着学生。

最新公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学校化学学科ESI全球排名1.39‰,逼近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92岁的吴养洁依然坚持每天到办公室查阅文献资料,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攻关,依然在为郑州大学的化学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倾力奉献。(王元锋 李林洁)

吴养洁院士

吴养洁院士和学生在一起

吴养洁院士全国科技大会证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