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是系列大赛中首个文科主题的创新实践公益性赛事。大赛秉承“传承、发展、创造、创新”的办赛理念,坚持“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办赛宗旨,鼓励研究生投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中,引导广大研究生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为国家、社会发现、培养、输送文化领域“两创”型人才。
为提高我校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素质,选拔并培训项目团队参加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学校决定举办郑州大学首届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承办单位:美术学院
二、赛题说明
赛题1:AI赋能文学创作、研究与传播
背景说明:近年来,人工智能(AI)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尤其是2025年1月国产人工智能(AI)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免费上线以后,人工智能(AI)的影响已经无处不在。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研究与传播活动,也不得不回应人工智能(AI)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赛题要求:本赛题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利用AI赋能文学创作、研究与传播,通过数字文化、戏剧影视、文学创作三种形式参赛,将文学与科技相结合,开启数字人文的新篇章。
赛题2: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实意义
背景说明: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两千余年的历史记忆,串联起南北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脉络。从春秋时期邗沟开凿,到隋唐时期贯通南北,再到元明清时期的持续疏浚,它不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典范,更是不同地域文明交融互鉴的纽带,孕育出璀璨的运河文化,如漕运制度、民俗艺术、商贸传统等。在当代,大运河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其从“历史动脉”转变为“生态廊道”与“文化名片”。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代意义,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重要价值。
赛题要求:本赛题不限作品形式,可围绕“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意蕴与现代意义”,结合“两创”理念,深入研究大运河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活化路径。可聚焦历史文献解读、非遗传承创新、文旅IP开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等方向,通过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创意设计等形式,提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成果,展现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赛题3:德与力——中国式英雄再创造
背景说明:我们的文化崇尚什么样的英雄,现实当中就会大概率地涌现怎样的英雄。中国式英雄既有“力”也有“德”。“力”的获取与施展离不开七情六欲的鼓荡,但强“力”所实现的若只是一己私情、私欲,当事人就注定不会成为人们传唱不辍的英雄(反而沦为奸雄、大恶人之流)。英雄的爱欲情仇及强劲力量大体上都汇入了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事情,既包括为正当的集体事业而奋斗,也包括以其真诚的个性追求为人们开拓了日常生活的新维度、新形态。英雄因而又是公认的有“德”之人,是持之以恒的自拔者、更新者、担当者。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这是一个需要新英雄,也一定能产生新英雄的时代。围绕“德与力”的张力共存,结合当今的时代精神,对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形象与英雄叙事进行再创造,有助于优化新英雄的涌现土壤,鼓舞新时代中华儿女续写中国式英雄新篇章。
赛题要求:本赛题不限作品形式,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选取某一或某些中华传统英雄形象与英雄叙事,使用数字文化、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绘画摄影、舞蹈音乐、非遗手造、文旅融合等有感染力的呈现方式,诠释英雄人物谋求力量、涉入困局、争取胜利过程中的“德与力”“义与利”“欲与理”“法与情”“公与私”“爱与恨”等张力,深挖、活化、升华中华传统英雄基因。
赛题4:开放赛题
凡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遵循,涉及“文化中国”主题,尤其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各类文化文艺作品(含戏剧影视、文学创作、数字文化、非遗手造、文旅融合、舞蹈音乐或其他作品)均可报名参赛。
赛题5:地方定制赛题
题目:河海津韵:天津城市文脉的创新表达
背景说明:天津,因河而兴,向海而生。“河”指海河,它是天津的母亲河,孕育了天津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城市风貌;“海”则关联着天津作为北方重要港口的海洋文化特质。海河孕育了近代中国的开放基因,运河串联起南北文化的交融,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见证了百年风云。赛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天津地域文化资源,通过组织开展“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行(天津站)”集体调研活动,深化参赛团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津派文化的理解,用丰富多元的文化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天津故事,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
本赛题将组织开展实地考察、文旅宣讲、专家指导和分组讨论等集体调研活动,具体安排见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官网通知。
赛题要求:本赛题鼓励参赛选手提交散文、诗歌、剧本等文学作品,也欢迎以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完成创作。在内容上,鼓励从天津的河海景观、历史建筑、民俗风情、历史事件等文化遗产中,挖掘“河海津韵”的丰富内涵,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城市文化的表达空间;在呈现形式上,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AR、大数据可视化等,将“河海津韵”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推动天津特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参赛规则
1.参赛资格
参赛对象一般为中国(含港澳台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的在读研究生,已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应届毕业生,本研贯通制学生(含在华留学研究生)。
2.人数要求
以参赛队为基本报名单位,每个参赛队由1-5名学生组成,设置队长1名。每个参赛队可选指导教师1-2名。鼓励在华留学研究生单独组队参赛。
3.作品要求
参赛以作品为单元,同一队伍可以同时参与多个赛题。同一队伍申报每个赛题限报1个作品。同一作品不得重复参与不同赛题。参赛作品内容应紧扣大赛主题及赛题要求,必须为原创的新作品,不得用已公开发表或在其他赛事获奖的作品参赛。
四、作品提交及要求
1.参赛作品提交形式为PPT和附件。PPT是评审的主要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创作背景、设计理念、创新创意、效果演示等内容。
2.参赛作品中严禁出现个人信息、指导教师信息、学校信息及其他赛事标识等。
五、赛程赛制
(一)大赛报名
参赛团队填报《郑州大学首届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报名表》(见附件),纸质版于9月10日当天17:00前提交至河南省(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中心(主校区松园大学生活动中心)208室。同时将参赛作品(文档、图片、视频、动画、PPT等)、报名表电子版打包发送至yjscxzx@zzu.edu.cn,邮件命名:“文化中国”两创大赛+赛题+团队名称+作品名称。
(二)校赛评审
9月中旬
(三)评审标准
1.文化内涵:符合“文化两创”主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须契合赛题要求,作品的概念灵感必须紧扣命题方向,深入理解主题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创作的作品与题目或主题紧密相关,没有偏离主题。
2.创造创新:融入时代精神,结合现代元素,以新的观念、手段、技术、表现形式,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应用价值: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注重产学研融合,发挥先进文化的传播功能,创造社会效益。
4.作品形式:作品的完成程度、艺术性、功能性等。
5.展示效果:提交的材料是否重点突出、逻辑清晰、论述充分。
(四)奖项设置
大赛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具体名额视报名情况而定。
六、其他事项
1.大赛其他事宜参见赛事官方网站:https://cpipc.acge.org.cn/
2.郑州大学首届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QQ群:1040443252
3.参赛队必须同步在国赛官网报名,未报名视为校赛报名无效,学校将根据校赛评审情况予以资格审核
联系人:路瑶 0371-67780706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美术学院
2025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