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直文明办印发《关于公布2025年度省直“身边好人”的通知》(豫直文明办〔2025〕4号),郑州大学文学院李运富教授入选敬业奉献类“身边好人”。
在郑州大学眉湖畔,一座独特的文化园正在成为校园文化新地标。这里,古老的汉字不再只是文献中的墨迹,而是化身为可触、可感、可互动的文化体验。这座由校党委宣传部和文学院共同推进建设的“中华汉字文化园”的规划设计师,正是李运富教授。
一位学者的文化使命
2016年,已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多年、身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的李运富,做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南下加盟郑州大学。
“河南是文字学的故乡,许慎在这里写下《说文解字》,甲骨文在这里被发现。”谈及当初的选择,李运富目光坚定,“在这里研究汉字,是回归本源,更是时代使命。”
短短几年间,他白手起家创建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将其打造为教育部、国家语委科研机构,并入选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河南省政府等八部门联合实施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创新平台。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带领团队连续在2024年度、2025年度国家古文字工程平台业绩考评中荣获全国第一。
让学术走出象牙塔
走进中华汉字文化园,记者被这里的创新设计所震撼:河源景观区,“仓颉造字”雕塑静静伫立;商王武丁塑像前,学生们正在重温甲骨占卜流程;“字动空间”里,大型触摸屏前围满了体验“字见千年”互动系统的学生。
“我们要让汉字‘活’起来。”李运富指着十二生肖刻石区说,“这里不仅是景观,更是课堂。每个生肖字的演变,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座文化园融合“实物陈列+数字交互+手工实践”多维方式,系统展现汉字演变历程与文化内涵,打造出“一步一史、一景一文”的沉浸式育人空间,入选教育部、国家语委《2025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教育优秀案例集》,成为学校文化育人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科研创新的“破壁者”
在李运富看来,学术研究不能固步自封。他始终致力于推动汉字研究的理论创新与跨界融合,不仅在学术上首倡“汉字学三平面理论”“汉字职用研究理论”和“跨文化汉字研究理论”,更积极筹建跨文化汉字研究国际联盟,与七家国外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中国汉字学走向世界。
作为科研带头人,他主持承担了多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重大项目1项、国家古文字工程重大项目3项等,其他各类省部级以上项目近10项,有力推动了我校在古文字与汉字文明研究领域的持续创新与突破。
“汉字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他在《光明日报》组织策划的“汉字与民俗”系列专栏中,一篇篇深入浅出的文章,将深奥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公众可读、可感的文化内容,引发社会对汉字文化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其主编的《甲骨春秋》荣获2019年河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及教育部第九届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清代〈说文解字〉研究稿抄本丛刊》获2021年河南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河南藏甲骨集成》系列分别获“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金、银奖;《洛阳新见汉晋北魏砖瓦文字辑录》则接连斩获河南优秀出版奖与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他所著的《三维汉字学》韩文版,亦荣获“翻译河南”工程优秀成果特等奖,成为中华学术精品走向国际的典范。
这些沉甸甸的奖项,不仅是对他学术造诣的认可,更映照出一位学者对学术品质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
育人不倦的“大先生”
尽管科研与行政工作繁重,李运富始终坚守教学一线,践行着“教书育人”的初心。
他创办的“古文字学特专班”采用“导师制+小班化”培养模式,通过“读原著、做科研、重实践”的教学方法,成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其经验获教育部拔尖通讯和《中国社会科学报》专题推介。在他的感召下,一批批学子选择坚守冷门绝学,成为古文字研究领域的新生力量。
“李老师常说,做学问不能只‘照着讲’,更要有‘接着讲’的勇气。”博士生丁明回忆道。这种“接着讲”的学术精神,也体现在李运富对教材建设的重视上。他主编的《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等系列教材,融入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成为多所高校的指定教材。在他看来,“教材是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要把最精华的东西传给下一代。”
“知识分子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李运富常说的话,也是他行动的写照。他捐资助学,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以深厚的学养和人格魅力,诠释着新时代“大先生”的担当。
文化传承的“摆渡人”
作为古老汉字文化的“摆渡人”,他深度参与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民俗”展厅的策划与大纲撰写,使其成为广受欢迎的特色展区;他多次为漯河市许慎文化品牌建设建言,推动许慎文化研究院逐渐落地;他还远赴上海金山区亭林镇,为“玉篇文化”故里的建设提供学术支持。这些扎实的社会服务,不仅是其学术成果的延伸,更彰显出一位人文学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厚情怀与时代担当。
“我们要做的,是在守正创新中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李运富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穿越时空的文明使者。”
夜幕降临,汉字文化园的灯光亮起。石鼓文刻石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文明的故事。而李运富办公室的灯,也依然亮着——这位文字学家,正沉浸书海,为他所挚爱的汉字文明解码、续脉、开新。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身边好人”,不仅在专业领域追求卓越,更在用智慧和情怀温暖这个世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李运富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可能——让古老汉字,真正“活”在当下。
李运富教授是郑州大学近年来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之一。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常态化选树、宣传身边榜样,将道德建设融入育人全过程。未来,郑大将继续发挥如李运富教授这样的“身边好人”的示范效应,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师生见贤思齐,涵养校园文明新风,为培养时代新人、加速一流大学建设汇聚磅礴的道德精神力量。

李运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