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大故事:国家级样板,这个党支部与汉字有关!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文学院

郑大故事:国家级样板,这个党支部与汉字有关!

2024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验收通过公示名单,郑州大学文学院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顺利通过验收,正式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荣誉称号。

2019年,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成立,由教育部长江学者、郑州大学特聘首席教授、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担任党支部书记,是文学院第一个“双带头人”党支部。

2023年,这个支部被评为郑州大学首届“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今年又获得国家级样板支部荣誉,并获评河南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一个和汉字有关的支部,何以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国家级的样板?这个支部究竟有什么突出之处?又是如何以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发展为契机,引领整个汉语言文字学科快速发展的?

支部建在团队上:头雁领航,群雁齐飞

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支部建在团队上”的组织原则,党员人数占中心教工总人数的80%。“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每位党员各司其职,做好先锋,当好表率,团结一心,就能影响和带动整个学术团队的进步。”支部书记李运富教授如是说。

李运富教授是一位拥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2016年,他作为汉语言文字学专家从北京师范大学受聘至郑州大学,创建了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8年时间里,他持续在汉字学领域开疆拓土,成绩斐然: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20余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语委重点项目2项,其他项目10余项;获评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文明教师、社科年度人物、优秀社科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得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社科优秀成果综合学科普及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翻译河南”优秀成果特等奖、河南省高校优秀成果奖特等奖等10多个奖项。

作为郑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和文学院前任院长,在他主持下,郑州大学文学院申报并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汉语言文学”“国际汉语教育”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新获国家级学术平台3个,省级学术平台4个;引进高层次人才8人,并带领郑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跳升两级的跨越式发展。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在李运富教授的影响和激励下,老师们潜心学问,捷报频传:截至目前,支部所在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国家古文字工程重大项目12项(视同国家重大项目)。出版论著52种,发表论文290余篇。获教育部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1项、河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及其他奖励近30项。团队先后获得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特色骨干学科,省高校新型品牌智库、省本科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称号。

“李老师是榜样,是标杆。有他在,团队上上下下心气儿高、干劲儿足,都想拼出一番事业来。”党员教师温敏教授说。

目前,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团队已有20人,18人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包括社科院学部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高校中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和历史学科评审委员、国家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李老师默默地关注着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想尽办法帮助我们,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青年教师王晓玉每每谈起李老师,眼中总是充满感激。

理论“四学”工作法:学思践悟,入脑入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党员学习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如何能够激发党员老师们的积极性,使政治理论学习不仅“入眼入耳”,还能“入脑入心”呢?

“四学”工作法,是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的破题妙招。

先锋党员互动学。支部坚持每月开展“先锋党员讲党课”品牌党日活动,形成党课“书记带头讲、全员轮流讲”的学习模式。“如今由倾听者变为讲述者,角色的转变带来了更多的‘真看、真听、真感受’。”党员刘风华老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线上融媒多向学。目前,全国思政网“育人号”和郑州大学组织部门户网站上,开设了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的专题网页。支部运用好这两个平台,及时整理发布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和重要会议内容,定期汇总上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教育、人才、语言文字等相关问题的重要讲话,并特别策划“党史教育”“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题稿件。同时,运用“汉字文明”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定期发布党政学习资料,督促学习,交流体会,开辟党员学习交流、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新阵地。

知行合一实践学。党支部每年都会前往红旗渠、大别山、焦裕禄纪念馆等地,开展沉浸式的党性学习教育活动。

老师们在焦裕禄纪念馆门口的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在红旗渠的山路之上,自发唱起红歌;在信阳大别山,穿上红军服装,重走长征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红色实践中,大家的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心灵的距离也更亲更近了。

党业结合创新学。支部以语言文字为抓手,开展多种党建活动:开展“习语润心田,风来翰墨香”书法比赛,以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书写总书记语录中的经典金句;举办“守初心·明党纪”廉政标语创作,并设计成海报,在微信群中进行展览,同时制作成精美书签发放给党员老师……

通过多维度的学习实践,支部党员教师提升了政治理论修养,拓宽了学术研究视野,主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思想理论成果。党员教师主持2项省级项目“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安、安阳重要讲话精神”,结项均获“优秀”等级;主持4项郑州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荣获校级师德师风案例一等奖1项;支部制作的红色人物微视频《奉献中原教育,传承汉字文明——中原历史文化一流学科领军人物李运富教授》,获郑州大学“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微视频大赛一等奖。

此外,支部还组织教师共同编写《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汉字学阐释》丛书(12本)和《汉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著作,从文字学角度挖掘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李运富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整版发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文章;齐航福教授在河南报业集团顶端新闻客户端发布“甲骨文解读红旗渠精神”系列文章。

牢记嘱托:深耕文字,文化传承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要重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2019年11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

会上,由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团队编纂的《甲骨春秋》纪念图册正式发布。《甲骨春秋》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在2019年以重大项目的形式委托李运富教授主持编纂。对于学术研究而言,一年的时间完成一个重大项目,理论上是极为困难的,而对于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的老师们来说,这既是政治任务,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务必克期完成。

谈起那段并肩作战、日夜兼程的日子,参编的老师们颇为感慨,“图册对照片的要求很高,很多甲骨图片,包括考古现场的高清原始图片很不好找,我们几位老师经常往外地跑,跟版权所在的博物馆、出版社沟通,有时候也免不了吃闭门羹”“为了一张高清原始图,最远去到台湾的文化机构,花了很多钱,说了很多好话,才买回来”“记得有次晚上7点开线上会议,大家讨论得太投入了,一看表已经深夜12点多了”……

人心齐,泰山移。历时一年时间,凝聚着众人心血的《甲骨春秋》终于成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一本学史性纪念图册,《甲骨春秋》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性、可读性、观赏性,先后荣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第九届高校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综合学科普及奖),并入选2019年“中版好书”榜。

“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萦绕在耳畔,铭记在心间。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凝心聚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汉字文明的传承发展和古文字资源的整理研究。

中心建设国家级古文字研究平台,筑造汉字文明研究高地。2021年,中心成功入选中宣部、教育部等国家八部委联合开展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单位。在三次学年度考核中,2022年排名全国第三,2023年排名全国第二,2024年排名全国第一。中心先后获批古文字工程项目22项,其中重大项目12项。出版《甲骨春秋》《汉字之光——照亮中华文明》《字里中国》等古文字学著作30余种。

中心深入挖掘河南古文字资源,擦亮“汉字故乡”文化名片。河南是汉字文明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汉字资源和悠久的汉字研究传统。近年来,支部教师重点开展河南省内文字资源的整理研究与阐释工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河南公家和民间藏甲骨的整理研究”、国家古文字工程重大项目“河南藏甲骨集成”和“河南古文字资源调查研究”等。中心团队已出版《河南藏甲骨集成》开封卷、安阳卷、周口卷、新乡卷和《洛阳新见汉晋北魏砖瓦文字辑录》等,这些图书也获得多项奖励。后续还有多部著作即将出版,助力河南从古文字资源大省向古文字研究强省迈进。

开办古文字专班:协同培养,春风化雨

学科振兴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撑,青年人才培养的问题,关乎到党和国家古文字事业的长久大计。

在李运富教授的倡议下,2020年,文学院本科生“古文字特专班”成立。特专班从已入校的一年级学生中,根据自愿原则择优选拔,采用“一制二专三化四通”的模式,培养古文字青年人才。牛振、苗利娟、张阳等多位支部党员教师主动请缨,担任特专班班主任,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带领多名学生获得河南省汉字能力大赛一等奖,并荣获省级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对特专班进行过报道。

特专班教学注重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党支部创建“红船领航”全国样板党支部学生工作团队,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政治学习,整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教育、人才、语言文字等相关问题的重要讲话,将古文字特专班打造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蓄水池,将“学知识、强本领”与“学思想、强党性”并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完善党建与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特专班采取导师负责制,每位学生都有专业导师和生活导师,从学业和生活等多方面给予指导。

“送你一朵小红花,开在你昨天新长的枝桠。奖励你有勇气,坚持到毕业了啊……”2024年6月,第二届古文字特专班毕业欢送会如期举行。支部的党员老师们自己改编歌曲,填词演唱,为学生们送上了一份精心准备的毕业礼物。

“三年古文字专业的系统学习,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魅力,感恩每位老师对我们的无私帮助,没有古文字特专班,就没有现在的我。”2020级的田郁菲在最后的发言环节动情地说。

她曾参与多个老师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大三时就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今年9月,她前往复旦大学,继续攻读古文字学的研究生。截至2024年,古文字特专班两届共28名学生毕业,其中23名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平均升学率达到85.7%。

反躬得以践其实:建言献策,服务社会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密切关注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坚持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协同提升的“党建+汉字”发展之路,以专业知识积极服务国家文化发展。

多篇资政报告被教育部、国家语委等机构采纳;担纲中宣部“十四五重点项目的论证工作,参与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前的调研工作,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贡献智慧与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支部董艳艳老师常年组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她带领学生团队对接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与理塘县小学教师,开展普通话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普及工作。

优异的表现被认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向郑州大学发来表扬信。

党支部书记李运富表示,未来,文学院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将继续积极投身到党的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大局中,保护好、利用好河南省丰富宝贵的汉字文化资源,继承好河南悠久的汉字研究传统,发挥好汉字文明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培养好具有深厚人文素养、扎实学术功底的人才,努力在汉字发源地构筑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汉字文明高地,为党和国家的文化传承事业贡献力量。(李晶 李艳丽 撰稿)

部分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党支部成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