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3月5日在北京召开。连日来,多家新闻媒体先后采访报道了我校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校长李蓬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副校长单崇新教授。他们畅谈感想、吐露心声,表达了努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的决心和信心。
人民日报 2023年3月7日第06版
新的春天·新的征程·新的出发(节选)
李蓬代表—— 强化使命担当加强基础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李蓬代表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创新源头,创新人才培养和汇聚的主阵地在高校。必须强化使命担当,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李蓬代表说,接下来要持续深化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点支持基础学科发展壮大,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布局交叉前沿领域基础研究,推动多学科深度融合,解决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本报记者刘温馨整理)
媒体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03/07/nw.D110000renmrb_20230307_2-06.htm
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3年3月5日
中国式现代化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使命担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 李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党和国家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李蓬说。
李蓬代表提出,一流大学居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顶端,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引领者,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更需要牢记使命、主动担当,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积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在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科技成果产出三个关键方面贯彻新思维、履行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一流学科建设要“出新”
实施“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面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着眼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聚焦于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李蓬代表说,一流大学需要若干一流学科支撑,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综合表现。要在一流学科建设上实现快速突破,就需要跳出现有发展模式,超越大而全的规模化发展路径转向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思维,集中资源优中选优、推陈出“新”,凸显学科特色和竞争优势。
一是学科发展方向要新。应对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学科发展方向的与时俱进。学科方向的“新”不是推倒重来或者另起炉灶,而是在现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站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对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重塑,特别是既要扎根中国,也要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汇聚全球资源和一流人才共同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二是学科成长机制要新。学科成长具有知识创新与组织演化的规律。学科建设不能“一刀切”,必须尊重学科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通过学科适时的分立、嫁接、合并,借助制度强化导向、支撑、融合,拓宽学科生态位宽度,提升学科关联度,增强学科群黏度,推动基础学科迭代、优势学科跃升、特色学科创优、新兴学科掐尖,形成支撑一流大学建设的学科发展新机制。
三是学科支撑平台要新。学科平台是一流学科成长的土壤。学科平台建设要遵循科学、市场、文化等多元逻辑,通过治理机制、协同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创新,构建新型组织结构,突破组织人事、资源分割等因素制约,强化资源聚集、人才汇聚、文化融合,布局建设基础科学中心、前沿交叉科学中心,充分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构建适应一流学科发展的新型平台。
一流人才培养要“出彩”
“一流大学要努力担当自主培养一流人才重任,聚焦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卓越工程师、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第一资源支撑。”李蓬代表说。
一是要培养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按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的规律,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找准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坚持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兼顾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抓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国际合作、评价跟踪等关键环节,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进行全链条有机衔接,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要培养卓越工程师。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应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纳入顶层设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以个性化和定制化为原则,以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在结构和数量上的完整性、科学性、融合性设置为核心,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建立激励相容的培养机制,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卓越人才的新模式。
三是要培养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应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借助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积极主动布局未来技术学院和产业研究院,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超常规方式培养拔尖技术创新人才。
一流科技成果要“出尖”
李蓬代表说,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流大学应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尖端项目、产尖端成果。
一是要加强战略引导和前瞻部署。围绕关系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领域,积极融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计划地部署建设一批创新研究平台,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科研。
二是要聚焦重大前沿交叉科学问题。开放性、系统性地进行多层次科学谋划,构建跨学科创新研究机制,组建交叉学科群,通过培育组建相近学科关联性强的不同规模等级的科研创新平台,激发学科链校内集群效应,同时与其他高校探索共建跨学校、跨学科的科研创新平台,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
三是要构建高标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确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杠杆的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探索构建能够充分体现创新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评价体系,转变以数量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引导促进不断取得科技攻关尖端成果,提升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贡献度。(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媒体链接: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b7234b14e4814a1e8f1ed30a181e7d94
中国教育报 2023年3月9日
李蓬代表:提升中西部高校人才创新能力
本报讯(记者 张利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李蓬表示,郑州大学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主动担当高等教育的创新职责使命,以一流的办学成效支撑和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助力现代化国家与河南建设。
李蓬建议,优化高端平台布局,比如依托正在打造的7个省实验室建设,锚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等建设目标,与科技部、教育部相关部委及中科院系统建立联合共建机制与会商机制;创新“全时引进”模式,在人事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破除体制障碍,打通地域界限;加大科研项目支持,相关部委加大对中西部省份设立联合基金的资助力度,提升中西部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
媒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3/09/content_620948.htm?div=-1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2023年3月7日
李蓬代表:担当教育创新使命,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讯(记者 张利军)“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创新驱动战略’,主动担当高等教育的创新职责使命,以一流的办学成效支撑和助力‘科技自立自强’。”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李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创新驱动战略”让李蓬深受鼓舞。李蓬表示,郑州大学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主动担当高等教育的创新职责使命,以一流的办学成效支撑和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助力现代化国家与河南建设。
在李蓬看来,“创新”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超越大而全的规模化发展路径,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的发展理念,集中资源优中选优、推陈出“新”,探索建设基础学科中心和前沿交叉学科中心,推动基础学科迭代、优势学科跃升、特色学科创优、新兴学科掐尖,形成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新体系;创新一流人才培养机制,按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进行全链条有机衔接,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新体系;创新一流成果产出机制,积极融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加强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有计划地部署建设一批创新研究平台,开展有组织科研,推动成果转化,争取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产出一流创新成果。
围绕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李蓬表示,目前,包括河南在内的中西部省份多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希望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与制度,对人才流向加以引导。她建议优化高端平台布局,比如依托正在打造的7个省实验室建设,锚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等建设目标,与科技部、教育部相关部委及中科院系统建立联合共建机制与会商机制,最大程度用好国家政策红利与区域资源优势,打造基于区域资源特色与优势的战略科技力量,以平台留住人、用好人、育新人;同时,建议创新“全时引进”模式,在人事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破除体制障碍,打通地域界限,做到不唯身份引进人才、不拘形式借用人才、不求所有使用人才,变“人才流量”为“知识流量”;另外,建议加大科研项目支持,相关部委加强对中西部省份设立联合基金的资助力度,提升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创新能力。
媒体链接:http://newapp.jyb.cn/app_pub/zixun/toutiao/202303/t20230307_90513.html?docId=90513
河南日报 2023年3月6日第2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河南代表团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原回响) (节选)
本报讯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河南代表团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
“郑州大学作为国家确定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勇担职责使命,全力服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校长李蓬说,要加强基础研究,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努力实现重大科学发现和基础理论问题新突破。要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产出一批创新成果。
媒体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3-03/06/content_627661.htm
河南日报 2023年3月8日 第3版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引育一流人才(代表委员对话青年)
提问者:郑州大学文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郭柯汝
问题:高校怎样通过教育创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更好培养青年一代?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蓬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推动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创新。这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有力之举。
以郑州大学为例,作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更要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努力担当引育一流人才重任,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第一资源支撑。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按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深化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郑州大学将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依托学校高端科研平台、国际化示范学院和“111引智基地”优势,实施更加开放、灵活、有效的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精准引进一批海内外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厚植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沃土,实施“青年科学家”“青年人才创新团队”等支持计划,推动人才引育双线并轨发展,有组织、有目标地培育青年人才,加快形成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深化人才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改革,构建“体制机制+评价体系+服务保障”三位一体的人才工作体系,会聚高端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形成人才集聚高地。 (本报记者 史晓琪 整理)
媒体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3-03/08/content_628186.htm
河南新闻联播 2023年3月6日
以高质量发展实际行动为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反响热烈(节选)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代表委员和河南干部群众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力争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前,河南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型期,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代表委员们认为,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全国人大代表 李蓬:习近平同志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要)主动担当高等教育创新责任使命,以一流的办学成效,支撑和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媒体链接:https://share.hntv.tv/news/0/1632710065901113346
人民日报 2023年3月9日第9版
扩大就业容量 提升就业质量(两会近距离) (节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代表委员表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要把稳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要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健全就业援助制度。
“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应从多方面入手。”郑州大学副校长单崇新委员说,应当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招聘活动,提供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安置;大力组织技能培训,使就业困难群体有一技之长;强化创业政策支持,通过提供创业补贴、低息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引导部分困难人员自主创业。“对于脱贫人口来说,稳岗就业是关键。应通过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培育劳务品牌等方式,持续带动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单崇新委员说。
媒体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3-03/09/nw.D110000renmrb_20230309_1-09.htm
人民网 2023年2月25日
新委员话履职——单崇新委员:潜心治学严谨履
不大的一间办公室被隔成两部分,进门是一张小床和一个沙发,隔断里面,一桌一椅,是办公区域。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大学副校长的办公室。
“我坐床上,你们请坐沙发。”单崇新务实而谦逊。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年仅46岁的单崇新,是实打实的青年才俊。
2008年3月,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做博士后的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投身金刚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经过十余年努力,成就斐然。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开发出克拉级高品相钻石合成工艺,并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市场,促进了我国合成钻石行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新当选的政协委员,我认为做提案要像做学术一样严谨认真,找准关键问题,提出可行的意见建议,促进相关政策的科学制定和实施,从而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
“在超硬材料科技领域,有句话说‘世界金刚石看中国,中国金刚石看河南。’尽管这是我们的骄傲,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超硬材料制品的高端领域,我们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不被国外‘卡脖子’,就必须不断补短板、锻长板。”
单崇新表示,以前他只是个科研人员,现在有多了一个政协委员的身份,顿时感到身上的担子重了许多,不能只在实验室做研究,要更多的去一线调研,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发挥社会效益。
人造金刚石具有极高的热导率、极宽的禁带宽度、极佳的光学透过性等优异性能,不仅是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进基础材料,也是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半导体芯片等关键领域的“终极材料”。
“我将重点结合我研究的领域拟定提案内容。一方面加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突破,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要布局前沿研究,瞄准领域未来发展方向提前布局,占领未来的制高点。”单崇新表示,希望通过他的提案能为国内超硬材料研究和应用注入更多的活力。
“对科学工作而言,科研创新和科学普及同样重要。”近年来,单崇新和他的同事多次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通过举办科普展览和讲座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单崇新说:“我觉得自己的责任更大了,今后不仅要做好科普宣传,还要多做调研,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科普工作,通过调研形成提案,进一步推动科普下乡,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有更多机会近距离了解科学知识,从小埋下科学的种子,助力孩子们成长成才。”
媒体链接:http://henan.people.com.cn/n2/2023/0225/c351638-40315202.html
大河报·豫视频 2023年3月9日
全国政协委员单崇新:加强科普工作,引导青少年追“科技星”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樊雪婧
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单崇新一到北京驻地就忙碌了起来,对提案作最后的打磨。
作为新晋委员,单崇新觉得“压力很大”,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他把实践经验和调研所得转化成一份份“履职作业”。
今年,他希望为加强科普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献出良策,“让更多农村孩子有机会近距离了解科学,让更多人感受科学的魅力,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年少求学经历促成科普初心
过去几年中,单崇新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上,在社区、校园、乡村,看到孩子们眼中透出的求知渴望,他总是能回忆起年少求学的经历。
“印象太深刻了。”单崇新说的是年少时在农村求学时,一位来讲学交流的大学生,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段经历成为了单崇新关注科普的初心所在——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接触到优质的科教资源。
随后他考入大学,进入高校工作,一步步成长为科学家,如今46岁的他,已经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他,始终没有忘记“科普”这件事,对于科普,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单崇新看来,科普是一件回馈社会的工作,也是科技工作者需要履行的一份社会责任。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树立起科学理想,为其长大后走上科技创新之路奠定基础。”单崇新告诉记者,在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普并不局限于青少年,对成年人甚至全社会都十分重要,无论是作为启迪大众科学精神的手段,还是促进科技创新的角度,“都值得做,也很有意义”。
“对科学工作而言,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样重要。”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多部门都出台过相关文件支持科普工作的发展。
习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这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遵循。”单崇新告诉记者,“对科学工作而言,开展科普工作是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近年来,我国各类科普活动参与人数不断攀升,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一批科普场馆相继兴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格局初步建立。
得之不易的成绩中,就有大量科技工作者的身影,他们时常奔走在公益性科普活动的路上,将自己所学、所研回馈给社会,引导更多人树立科学梦想。
作为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单崇新教授从2017年开始在郑州大学每年举办科普开放日活动,至今已举办六届,吸引数万名中小学生及家长参加,被评为“河南省全国科普日优秀特色活动”、“郑州大学文明校园活动”。同时,他还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到偏远地区进行科普支教和科普作品展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20年,单崇新被聘为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2021年被评为“典赞2021科普中原”年度十大科普人物,他所在的郑州大学物理学院也入选了“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单崇新说,把高校蕴藏的丰富科学资源和偏远地区的巨大需求对接起来,把文化、教育、科学普及与满足群众求知、求变、致富的需求结合起来,这不仅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还将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建议:在僻远贫困地区布局科普小屋或工作站
大量的科普实践中,单崇新发现,与“科技创新”这一翼相比,科普工作存在着不少短板和不足。
“科普资源的区域分布仍然不均衡,大量的科普专家、科普场馆、科普资源集中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而广大农村地区则资源和人员相对匮乏。”单崇新说,随着公众对科学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而我国科普公共服务水平还不够。
对此,他建议,在僻远或贫困地区布局科普小屋或工作站,将科学普及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定期到偏远地区进行科普展示或宣讲,让群众在家门口都能接触到科技或科普资源,让农村的孩子们足不出户也能接触到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成果,引导青少年追“科技星”,而不是“娱乐星”。
此外,他还建议,发挥专业媒体优势,打造科普融媒矩阵。在报纸、电视、微博、融媒体上开辟科普专栏,邀请知名科学家开讲,打造精品科普栏目。选择大众喜爱或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并结合公众对科普活动的评价,提升和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科普活动的时效性和长效性,促进科普活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媒体链接:https://news.dahebao.cn/dahe/appcommunity/1845496?newsId=1845496
大象新闻 2023年3月9日
单崇新:注重原始创新 勇敢做从“0”到“1”的工作 | 两会好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副校长单崇新教授:这次(两会)给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国家的超强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过了一系列的不平凡的发展的历程。一定要加强科技的自立自强,我觉得习总书记提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也非常及时的。让大家勇敢地做从0到1的工作,去做这些前人没有做过的,想前人没有想过的这些研究。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来讲,一个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本职岗位上要努力地钻研,能够争取做出更多有价值的、原创性的科研成果;那么其次,我希望还是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让大家都意识到,之前跟随创新的这种路子可能要逐渐地转变为更加突出原始创新、更加注重原始创新。
媒体链接:https://share.hntv.tv/news/0/1633801763174825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