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游学会讲、历史情景剧大赛、国学知识竞赛、党史知识竞赛、考古中原·培根铸魂、根系中原·考镜源流等——这是郑州大学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原特色文化,继承百年红色精神血脉,汲取百年奋斗力量,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特色,开展系列历史文化育人特色活动的生动展示。不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素材、注入新活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从今年6月开始,在学校党委支持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为深化党史研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启动了“我寻找、我发现、我来讲”红色社会实践育人专题项目。近200名中国史与考古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前往河南省各县区开展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重点前往大别山地区,寻找红色文物中的党史故事。历时4个多月的实地探访,他们深入大别山地区各个革命老区县档案馆、党史办、文化馆,查阅革命历史档案、口述资料和调查资料,挖掘革命历史文献中的党史故事;寻访革命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乡村老区,实地参观考察革命文物,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的党史故事;通过当地党史工作者寻找革命亲历者和知情人,倾听他们讲述自己亲历的红色文物中的党史故事,共搜寻到300余件红色文物与党史故事素材。学院组织师生精心凝练出一则则党史故事,最终选定了100则故事。通过院党史故事讲述大赛、听校领导以及党委书记、师生党团员讲授党史故事等,分享学习心得,激发了学院党员师生对党史学习研究的热情。
结合校史馆的校史、校情展,在“我寻找、我发现、我来讲”红色社会实践育人专题项目成果基础上,10月30日举办“学党史 知校情 育人铸魂”红色主题展览活动,展陈了郑大故事、中原文化和红色精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内化于心。现场师生在参观展览后纷纷表示,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奋斗精神。坚持发挥中原历史学科资源优势,加强对中原红色文化的学术研究和理论阐释,通过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挖掘中原红色资源中蕴藏的育人元素。
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10月18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在郑州大学南城考古实习基地举行座谈会,深入学习有关精神,与会师生共同分享了对话考古学家的视频,倾听了跨越百年的接力三代考古人讲述坚韧求索、务实奉献的探源故事,分享了与考古学家对话的感悟心得,见证了中国考古事业的生命力与考古工作的发展历程。全体师生被考古学家掘铲指路、文物写史的奋斗故事,持之以恒的学术追求,忘我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更加坚定把考古人优良学风和扎实作风代代传承下去的信心和决心,表示要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守考古初心,秉承先辈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争做一名光荣考古人。
10月17日,历史学院、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组织老师和学生拜访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前队长李毓芳先生,对话考古学家,传承百年考古人精神。同学们此行深有感触,对中国考古学家们百年传承的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精神有了深刻理解,他们纷纷表示,应磨炼坚强意志,勇担考古使命,为中国考古事业贡献自身的一分力量。
注重发挥文化引领的社会责任,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做好中原考古的公众解读,实现“中华文明根系研究”“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甲骨文和汉字文明”等重大课题的现实转化,把中华根系文明和黄河文化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努力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10月11日至15日,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协办“一眼越千年 文物看河南”考古百年全国融媒体河南学习调研活动,组建了以院长刘庆柱担任本次活动特聘学术顾问专家和学术顾问团,考古专业学生为“考古中原 培根铸魂”公众考古学生志愿者的团队,为此次活动提供学术支持。全程为40家融媒体、百名媒体朋友们多角度、立体化解读河南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此次学术支持得到了活动主办方和学习调研团成员们的一致好评。
10月25日,郑州大学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致敬考古百年走进校园专家访谈直播节目,现场考古专业师生150余人参加节目。刘庆柱先生结合100年来中国现代考古发现的科研成果,做了精彩的现场讲述,论述了河南考古和中国考古的关系,揭示了“为什么说河南是中华文明之根”,指出了中国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正是因为有着基于中原文化和黄河文明为基础的一致的国家认同,才造就了五千年文明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史。讲述专家还现场向3名代表新一代考古人的青年教师、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赠送了田野考古中的代表性工具——手铲,并作殷殷嘱托。接过手铲的2019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究生姬翔宇激动地说:“一定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奋力打造独具郑州大学特色的世界一流考古学科建设中,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宏伟事业,充分实现人生价值,作出郑大学子应有的贡献。”(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通讯员 赵炜 司晓洁)
媒体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379cda1033ba4a0c9f87f2bc5ea64f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