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 2021年11月22日 第1版
钟香崇:“耐火老兵”的赤子之心
钟香崇院士 郑州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韩扬眉
2015年,我国耐火材料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钟香崇“被迫”停下手中工作,再次住进了医院。
病床上的钟香崇时而糊涂,时而清醒。他把护工当成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缓慢而用力地说道,“告诉大家一定要把研究所搞好,把我国耐火材料事业发展好……”
2015年2月11日凌晨3点58分,钟香崇留下了未竟的事业,永远闭上了双眼,享年94岁。
钟香崇曾说自己是“耐火材料战线的一名老兵”。今年11月21日,是钟香崇诞辰100周年。
80岁开始第三次“创业”
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为新郑州大学,这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急需高层次人才加盟。
是年,钟香崇几近80岁。此前,他担任着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前身)顾问和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在河南省和郑州大学领导的邀请下,他决定“出山”筹建郑州大学高温材料研究所(以下简称高温所)。
这是钟香崇的第三次创业。钟香崇在耐火材料行业耕耘一辈子,深知事业发展须后继有人。
“我就是想充分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耐火原料资源优势,自主创新发展有特色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培养更多的高温材料优秀人才,为使我国的耐火材料行业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势产业而竭尽绵薄。”钟香崇谈及“创业”初衷时说。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钟香崇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
“钟院士在郑大十几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指导了一届又一届研究生,目前这些学生成为了耐火材料行业的技术骨干。他每天早上起床,先思考今天要找谁、探讨什么课题,然后列在纸上。8点半到实验室直到12点下班,他都在指导学生或和青年教师们探讨课题。在老先生的带领下,研究所形成了求实、拼搏、创新的科研氛围。”钟香崇的博士生、郑州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恩霞说。
晚年的钟香崇因为眼睛黄斑病变,视力逐渐模糊,但他仍然坚持给学生修改论文。“交上来的论文字体大小从最初的一号字加粗,再到后来初号字还要加粗。每位学生的论文他都要亲自修改。”陪伴钟香崇近15年的学术秘书葛铁柱说。
三次选择“往低走”
其实,钟香崇一开始并不在郑州工作。“都说人往高处走,可钟院士三次选择,都是往‘低’走。”葛铁柱说。
从高平台走向基层,从舒适的生活中跳出接续奋斗,钟香崇为耐火材料行业奉献70年,总想着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
钟香崇回国事业的第一站在当时的重工业部,任主管全国耐火材料生产与科研的行政领导。
耐火材料是高温工业的重要基础材料,更是钢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钟香崇曾回忆说,当时我国耐火材料工业很落后,只有寥寥数家耐火材料厂,都是作坊式生产。除少数破粉碎和混炼机械设备外,全是手工操作,产品质量和使用效果都很差,不能满足当时恢复高温工业生产的要求。
钟香崇的学生、高温所教授贾全利告诉《中国科学报》,新中国成立初期,耐火材料的落后是限制中国高温工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当时整个国家钢铁产量仅有几万吨。
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钟香崇组织制定、颁布、执行一整套耐火材料产品标准,组织参与编写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以及工厂改造建设……这一系列举措使我国耐火材料产品质量和使用效果显著提高,达到当时国际水平,推动我国耐火材料行业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行业。
1963年,42岁的钟香崇正处于事业的“高光时刻”,但他却选择从北京“下”到河南洛阳,筹建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前身),这是他事业的第二站。该研究所的建立也是我国耐火材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河南是耐火材料资源和工业大省,产能占全国的近一半。贾全利回忆,当时钟香崇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结合我国耐火原料资源特点,自主创新,研究开发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优质耐火材料和产品。
“当时我们的原料综合利用率低。他常跟我们打比方,他在英国留学时,外国人只吃鸡胸肉,鸡翅、鸡爪等都浪费掉了,耐火材料行业也有‘用富弃贫’现象,应该分级开采和利用。”葛铁柱说。
在洛阳的10年里,根据我国拥有丰富的菱镁矿和高铝矾土资源的特点,钟香崇带领团队创造性地研发出一系列产品和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为钢铁工业和建材工业的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第三次,则是回归学校,培养人才。
从政府到企业,到最终的科研岗位,钟香崇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并进,他带领了一支创新、和谐、有战斗力的研究团队,开拓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耐火材料工业发展之路。
钟香崇是我国现代耐火材料事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人物——这是行业所有人的共识。
科学报国求自强
一个人的选择或多或少都留有成长的印记,钟香崇身上就深深刻着母亲对他“要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的谆谆教诲。
钟香崇生活在香港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正值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他曾亲眼看到国人被欺受辱的场景。国难深重,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尊心驱使他立志要走科学救国强国之路。
中学时期的钟香崇在学问上展现了很好的天赋,累了、无聊了,他的乐趣就是找几道数学题解一解。他以前三甲的成绩获取奖学金,免费进入香港大学攻读理化专业。
1941年,钟香崇从香港大学本科毕业。年底,香港沦陷。他几经辗转返回内地,于1942年夏进入重庆耐火材料厂工作,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这3年让钟香崇深深爱上了耐火材料专业。
考取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赴英留学、在英国联合钢铁公司研究所做研究……钟香崇努力学习,为求科学报国。1949年,钟香崇获得了英国里兹大学博士学位。那时,钟香崇在燃料冶金、耐火材料领域已颇有成绩,在国外工作将享有优厚待遇,但他毅然决定回国。
“爱国心、事业心、自信心。”谈及回国并一生坚守耐火材料事业的原因,钟香崇曾这样总结。
节俭克己却屡屡捐资助学
若非十分正式的场合,在校园里、马路上遇见钟香崇,你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大科学家。
在钟香崇的行政秘书梁敏看来,他的衣着“甚至到了‘寒酸’的地步”。袜子破了就补,补到已经没法再补了还在穿,秋衣领子破了依然在穿,一张餐巾纸都要撕成两片用……
“有一次,他的儿媳妇准备给钟老洗衣,把秋衣直接扔了。我说,你扔了他会不会生气,他儿媳妇说,要是跟他说就扔不了了。”葛铁柱说。
钟香崇生活中“寒酸”,对于人才培养却十分“慷慨”。
“钟先生一直有捐赠奖金和积蓄的想法。2014年8月的一天,他突然昏迷了,醒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嘱托他家人和我们赶快办理捐赠事宜,他担心自己万一不在了……”回想起当时场景,他的学生们泪水浸满眼眶。
2014年12月29日,钟香崇在病床上向郑州大学捐赠100万元,设立“钟香崇研究生奖学基金”,骨瘦如柴的他,颤巍巍地用力签下名字。他希望奖学金能够资助和奖励郑州大学有志从事无机材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钟香崇获奖无数,他把大部分奖金都捐了出来。1998年,他被评为河南省首届科技功臣,奖金10万元全部捐出作为研究生奖学金。2000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金20万元全部捐出设立“钟香崇青年科技奖”。
钟香崇开辟了新中国耐火材料专业研究生教育事业,为我国耐火材料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现在,他们大多已经成为我国耐火材料行业学界、业界的带头人与骨干力量。
钟香崇70年如一日的奉献,使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可以说,我国现在已经成为耐火材料强国,钟院士未竟的事业正在后辈手中传承且越发辉煌。”在葛铁柱看来,这或许便是纪念钟香崇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