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 2021年5月22日第2版
当年的管床大夫深情回忆——焦裕禄生命中的最后53天
郑州大学学生在兰考研学 郑州大学宣传部提供
“我想把焦书记的感人故事讲给同事听,讲给学生听,讲给来进修的学员听,希望大家再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本报记者史晓琪 本报通讯员赵炜 马文亚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5月12日,82岁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杨璧卿教授深情回忆焦裕禄“生命中最后53天”,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
杨璧卿是焦裕禄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度过“生命中最后53天”时的管床大夫。今年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57周年纪念日。每年临近这个日子,杨璧卿的内心就会起波澜,57年前的那些日子至今仍历历在目。
“在和焦书记相处的50多天中,他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动着我。”杨璧卿哽咽了,“我想把焦书记的感人故事讲给同事听,讲给学生听,讲给来进修的学员听,希望大家再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那是1964年,已是肝癌晚期的焦裕禄被“强制”送到医院治疗。当时,大学毕业才一年多的杨璧卿担任焦裕禄的管床大夫。
杨璧卿说,在兰考,有一把被焦裕禄顶破的藤椅,郑大一附院也有一把这样的藤椅。“焦书记是一个意志非常顽强的人。”她说,那时医疗水平有限,对晚期肿瘤病人没有特效疗法,焦书记忍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剧烈疼痛,豆大的汗珠顺脸直流,但他坚持“把止疼药留给其他更需要的病人”,自己用木棍顶住肝部,硬是将病房里的藤椅顶出一个窟窿。
杨璧卿说,当时兰考群众自发前来探望,焦书记每次见到他们都很激动,强撑着坐起来,仔细询问兰考的情况。乡亲们带来的鸡蛋、花生,他坚决不要:“我在这里很好,你们把花生拿回去换盐吃!”县里干部来的时候,他问沙丘治理、问庄稼长势、问泡桐种植。一到下雨,他就站在窗边往外看,嘴里念着“咱那儿淹了没”“张大爷的房子漏不漏雨”,心里装的想的全是兰考人民。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不幸逝世,终年42岁。杨璧卿说,在整理焦裕禄遗物时,医护人员在病床枕头下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另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焦裕禄病逝后,医院建起了焦裕禄展览馆。这么多年来,郑州大学坚持做焦裕禄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弘扬者,通过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平台建设等方式,让焦裕禄精神代代相传。
2007年,郑州大学成立了焦裕禄精神研究中心,成为全省最早开展焦裕禄精神研究的高校。郑州大学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焦裕禄精神的专著《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以及《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的初心与使命》等著作4部,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焦裕禄》,参与策划和拍摄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完成“翻译河南”工程英文卷《焦裕禄》翻译任务。
“郑州大学一直致力于焦裕禄精神的学习、研究、阐释和宣传,把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心走实。”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厉励说。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郑州大学把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个重点,用多种形式讲好焦裕禄的故事,引导师生从中感悟思想伟力、传承革命精神、发扬优良传统,为一流大学建设凝聚精神力量。”郑州大学党委书记宋争辉说。
媒体链接: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1-05/22/content_495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