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揭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张效房当选“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以百岁医者的坚守诠释职业担当。张效房教授也是河南省两位“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之一。
张效房生于1920年10月,开封人。从医执教80载,他在沙眼防治、角膜移植、钩端螺旋体病眼并发症、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白内障手术改进等多个领域实现多项“中国突破”:建国初期,他深入基层改进沙眼防治技术,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作为国内角膜移植研究先驱,其设计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较西方早30年;从眼科视角首次发现北方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提出的葡萄膜炎分型疗法为国际首创。
在眼内异物诊疗领域,他编撰国际首部系统专著《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创新36项技术,独创“张效房法”攻克非磁性异物摘出难题。针对白内障致盲问题,他简化推广“手法小切口手术”,极大提升了基层医疗水平;作为首席专家参与《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推动完成千万例手术,节省巨额医疗开支。他曾受原卫生部委托举办5期眼内异物摘出学习班,并在百余城市开展200余场学术报告和手术示范,培养了大批眼科人才。在学术领域,他创办并担任《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总编辑及荣誉总编辑40余年,牵头成立河南眼外伤研究所和河南省眼科医院等机构,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2项,出版专著24部,主编、参编高校教材8套。这些教材和著作为眼科教学提供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对培养眼科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105岁的张效房至今仍坚持工作,争分夺秒为祖国和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80年来,他培养眼科硕士、博士70余人,不少学生成为业界权威及学术名人。他在医院创办英文查房制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也培养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国际眼科前沿研究接轨。他始终强调医德教育,常告诫学生:手术刀虽轻,却承载生命之重。在手术台上,医生必须对得起病人的托付。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们,成为他们日后行医的座右铭。在2024年第四届河医医学教育论坛上,他动情地表示:“我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抓紧培养下一代”。被问及退休问题,张效房坚定地说:“活着就应该有所贡献。活到老、干到老,是件很幸福的事。”
近年来,郑州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激励全校广大干部职工立足岗位、争先进位,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下一步,学校将充分发挥榜样教育人、鼓舞人、引领人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师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张效房教授获评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

百岁张效房教授敬业奉献、精神矍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