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共产党郑州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在即,这是在学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支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迎接党代会召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学校“创新突破年”重点任务,讲好学科创新故事、展现学科发展成果、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特推出“献礼党代会 学科展风采”专栏。本期带领大家一起领略新闻传播学学科的风采。
学科带头人寄语
河南省第十四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处级组织员、副院长(主持工作)张淑华教授
回顾过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全体师生的智慧和努力,彰显了学院的实力和影响力。当下,新闻传播学在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全媒体传播体系、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等多元国家战略进程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在省委省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学院积极整合学科资源,推进高质量创新,有的放矢地通过打造教学科研团队、落实科研与学科改革举措、打造学院品牌特色等举措,瞄准一流学科建设指标,力争打造高峰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新闻与传播学院将持续发力,为学科建设、学校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历史沿革
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科始于1976年新闻学专业招生,至今已有49年历史。
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历史
1993年,学院取得新闻学硕士授予权,是国内较早拥有新闻传播学硕士点的单位之一。2008年获批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14年6月与新华社签订协议共建穆青研究中心,12月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与郑州大学签订了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协议。2017年获批第九批河南省重点学科。2018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发展现状
2017年至今,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他国家级科研课题22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项。2023年,张淑华教授带领的教学团队获郑州大学首个、新闻与传播学唯一的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4人。
多位教师被评(聘)为全国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中原文化名家、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等。此外,学院拥有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中原传媒研究院、郑州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院、郑州大学影视创作与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2022年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被评为B级,并列全国第17位。
重组教学科研团队
新闻传播学科立足中原、面向全国,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需求,聚焦网络传播、舆情监测、数字广告、视听文化、媒体融合等问题,凝练出4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公共传播、智能传播、视听传播、数字新闻。4个方向均采用“负责人牵头+团队协作+高质量成果产出”的精准科研模式,力图整合学科力量、优化学科研究团队、带动高质量科研项目和成果产出。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传播研究呈现多种范式和多元议题协同发展的趋势。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挑战,以及社会发展中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方面面临的难题,我院以媒体和传播的公共性为抓手,打造公共传播研究团队,积极对社会治理、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政策传播、文化传播等展开探索,立足实际回应本土化问题。
智能传播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效率,极大地促进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先进技术,学院打造智能传播研究团队,尝试更加深入地理解试听用户需求,也为政府决策、企业营销、社会公益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视听传播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形式,通过图像、声音等多元媒介元素,生动直观地传递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感知体验。学院打造视听传播团队,致力于深入挖掘视听传播的社会价值,促进文化的广泛传播与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与认同感,为构建更加文明、和谐、开放的信息社会贡献力量。
数字新闻依托互联网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呈现。学院打造数字新闻团队,旨在挖掘数字新闻的社会价值,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
落实学科与科研改革举措
学院积极举办多元学术活动,推动教师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持续举办“传媒专家进讲堂活动”,邀请社会专家为本科生进行讲座和工作分享。开创“眉湖·知行大讲堂”与“眉湖·传媒大讲堂”,围绕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实际诉求,选取典型主题,邀请优秀专家学者进行分享。
新闻与传播学院近年来高质量成果
学院针对学科建设设计“学科平台项目”,旨在鼓励教师产出高水平、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培育国家级教学工程项目与成果,着力推出高水平、有特色的育人成果。项目设立“科研类”“教学类”“实践类”三个类别,支持教师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教学成果、实践成果,目前共立项19项。此外,学院开展学术著作资助出版申报工作,经过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和组织考察等程序,2024年度资助9部学术著作。
打造学院拳头品牌
“新传青年说”:“新传青年说”是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精心打造的一个校园文化建设品牌项目,旨在“说好故事,讲好道理”,通过一个个精心确定的主题,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分享个人故事、表达独特见解的平台,促进同学们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让同学们在比赛中获得提升、受到教育。项目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每期比赛设置一个特定主题,如“时代青年说”“遇见‘郑’好”“青春的信仰”“我和我的新传”等。参赛选手围绕主题进行演讲,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比赛邀请学院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代表担任评委,对选手的演讲进行点评和打分。截至2024年12月,已举办至第八季第四期比赛。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陈晓伟教授为“新传青年说”比赛学生颁奖
新媒体公共传播国际学术会议:“新媒体公共传播国际学术会议”是学院学科建设的特色亮点。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主旨演讲和分论坛研讨,共同探讨学科最新议题和前沿趋势。201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学院举办第一届新媒体公共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2024年11月2日,学院举办第八届“新媒体公共传播”学术年会暨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建设国际研讨会,来自国内外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第八届“新媒体公共传播”学术年会暨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建设国际研讨会参会专家合影留念
穆青实验班与穆青国际实验班:2014年6月,新华通讯社与郑州大学签约共建穆青研究中心;同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与郑州大学签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两个共建协议的支持下,学院从2015年起提出“穆青新闻实验班”计划:在全校各专业全日制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对新闻事业具有浓厚兴趣和良好培养潜质的学生,进入新闻学专业穆青新闻实验班进行重点培养。截至2024年,“穆青新闻实验班”共招生和培养298人,已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品牌。在“穆青新闻实验班”的基础上,学院于2024年9月4日成立穆青国际班。穆青国际班主要面向研究生群体,旨在通过国际化教育模式和全球化跨文化交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在更高层次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目前,学院与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城市大学、中国台湾铭传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等建立交流访问项目和双硕士学位项目。2024年秋季学期,穆青国际班派出22名学生出境(出国)学习。目前,新一轮面向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2025年双学位招生项目开始招生。未来,将推进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国际化交流培养。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胡少伟教授出席穆青国际班成立仪式并授班旗
《新媒体公共传播》集刊:《新媒体公共传播》创刊于2019年,是郑州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因应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向公共传播转向的现实而倾力打造的学术集刊。它以公共领域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向等为研究对象,以公共治理、公共事务、公共事件、公共人物等具体议题为研究切入点,旨在推进新媒体研究与公共传播研究的不断深入,产出高质量成果,助力社会发展,增进学术研究的公益性和建设性。新闻与传播学院集刊编辑部定期召开编辑会议,对接收稿件进行探讨修订。
《新媒体公共传播》(第七辑)
2024年已出版《新媒体公共传播》第七辑、《新媒体公共传播》(第八辑)。《新媒体公共传播》(第九辑)预计于2025年3月出版。
所获荣誉
范敬宜新闻教育奖:2024年11月2日,第十二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董广安荣获新闻教育良师奖。自2013年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设立以来,仅有23位教师获此殊荣。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淑华教授主持的《目标倒逼与过程引导: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获二等奖。这是郑州大学首个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也是本届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唯一的新闻传播学成果。
张淑华教授团队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学生活动获奖14项:2024年11月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西安交通大学落下帷幕,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璐瑶项目团队表现优异,荣获“挑战杯”金奖。2024年第16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简称“大广赛”),由学院周鹍鹏和罗雁飞老师指导的杨丞静、赵佳琳、程诗雅、吕佩要、张馨文组参赛作品《我懂你的小脾气》荣获策划类国家级一等奖。2024年12月1日,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赛落下帷幕,学院“‘灯塔计划’——工读学生的引航灯”志愿服务项目和“不咕——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中国纹样及非遗活态传承破题者”公益创业项目分别摘得铜奖。此外,学院还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郑州大学总决赛金奖和铜奖各1项;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1项;第16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金奖2项、银奖1项,二等奖1项。2024年,学院共获得国家级学生活动奖项14项。
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璐瑶项目团队表现优异,荣获“挑战杯”金奖
国家级项目获批3项:2024年,学院常启云老师获批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罗燕飞老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王茜老师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2024年,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砥砺前行,在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品牌打造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发力,瞄准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精神,推动新闻传播学事业繁荣发展。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图1为央广网记者张丽娜摄,其余图为学院师生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