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招到研究生,老师们首先要有招生指标。招生指标跟前一年的科研成果挂钩,今年的成果决定明年的招生。同时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如果拥有指标的老师未能尽心尽力指导学生,没有学生选择他,那他的招生指标当年就充公。这样,既能促使老师们努力挣指标,也能督促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郑州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陈刚说。实行院办校改革以来,物理学院对研究生指标分配进行改革,将招生指标与教师的科研成果、学生选择挂钩,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培养过程很难量化,学生选择是很好的一个评价指标”。
物理学院研究生招生指标的改革,是郑大院办校改革的一个缩影。目前,学校“院办校”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放得下:努力形成校与院的“正反馈效应”
“校为统筹协调,院为办学实体”是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采用的治理模式。2023年7月以来,郑州大学立足学校一流建设实际,加快推进“院办校”改革试点建设。这一改革涉及面广,难以一蹴而就。学校以党委组织部等10个职能部门和10个学院为试点,建立以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对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探索。
改革启动以来,基于前期对9所高水平大学的深入调研,学校多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与试点学院召开专题研讨会,系统收集试点学院所需的授权清单,明确职能部门改革的核心内容,并细致梳理了职能部门与试点学院在“院办校”改革中的制度清单,其中已确立制度126项,计划新建制度80项。
如何理解院办校?学校调研组体会深刻:“院办校”改革类似于办学领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充分激发干劲,鼓励多劳多得的有利形式。其核心理念是,“动力自下而上、事权应放尽放、资源盘活用好”。
郑州大学在校生7.4万余人,专任教师4500余人,校本部现有51个院系,118个本科专业。“郑州大学规模大、门类多、层次多,学校实行院办校改革能充分发挥学院积极能动性以及学院‘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以学院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物理学上‘正反馈’效应。”陈刚有自己的深切体悟。
学校将“院办校”改革作为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抓手,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和“动力自下而上、事权应放尽放、资源盘活用好”的改革理念,以试点学院改革为牵引,一体推进办学重心下移。学校从长远谋划,把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人才培养、国际化等一盘棋考虑,并结合学院人事、财务等基本条件,区别类型禀赋,进行“菜单式授权”、准许“先后起跑”,不强求“全盘下放”“同步铺开”。
郑州大学的院办校改革总体目标是什么?改革实施意见强调: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实现“院为实体”办学。改革将进一步加强对学院的目标考核和过程监管,明确学校与学院的责任清单和权力边界,形成放管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简化和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
放得下的改革目标,凝练成一句话就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和体系,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充分激发学院活力,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
接得住:三维聚力 以内在使命和目标为动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瑞波对“院办校”有独特理解:改革就是要回避“一把尺子量所有”,激发学院积极性;学院则要发挥老师的积极性,从下而上推动学校发展。要“接得住”学校放下来的诸多资源,这首先是对学院治理能力的考验。
面对下放的职称评审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塑职称评审推荐方式,发挥职称评审对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的促进作用。学院全面量化职称评审标准,制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职称评审实施细则》(试行)。将教学、项目、获奖、论文及论著等主要业绩都进行“算分数”量化。“教授助企、横向大额科研经费、担任班主任等,这些事项都创新性地纳入我们职称评审考核量化中。重点增加科研创新、社会影响、跨学科合作等指标,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等综合考量、量化。”职称评审工作改革鼓励广大教师人尽其才,促进专业型、特色型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学院努力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的体制机制,激发学院内生发展动力。
由校办院,转变为院办校,各学院都根据自身实际,根据学院类型及学科特点,按照“一院一策”,做了大量工作。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积极推进实践基地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高质量推进考古学学科建设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其中“中华源”考古实验室获评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A类佳绩,位列全省首位。
想要接得住,须从学校、学院两方面着力。学校层面上,目前形成了以“三维聚力·三化联动”为核心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聚焦目标路径,强化制度供给。制定《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印发《郑州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试行)》,出台《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暂行)》,形成包括“院办校”改革在内的“双一流”建设项目整体规划建议方案,定期开展绩效考核与评价,强化激励约束,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为改革实施提供制度支撑。
聚焦重点任务,强化系统协同。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职能部门任成员单位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建综合协调组、财务专项改革组等5个专项改革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推进实施、督促指导各项改革工作。
聚焦关键环节,强化落地落实。制定并出台了《郑州大学“院办校”改革全程实施方案》,该方案按照“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的具体要求,紧密围绕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科研发展、公共资源配置等重点领域,紧盯改革时间节点,在前期改革推进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机关部门需梳理下放的事项清单。建立了双方实时会商机制,实行了改革推进情况“双月报”制度,并鼓励试点院系对机关部门的“放管服”情况进行评价,以确保下放的事项能够顺利下放并得到有效承接,从而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
“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学校保障学院运行的主体性和管理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院的办学和管理自主权。郑州大学各学院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内在使命和目标,而不是学校的推动,以学院的“活”来造就基层百花齐放、亮点纷呈。”组织部副部长曹恒涛说。
用得好:“一院一策” 不同模式殊途同归
“强教必先强师。”然而,长期以来,学院层面缺乏专门管理和服务师资队伍的机构;此外,师资队伍的技能培训、师德师风、评价等存在多头管理、离散化特点,不易实现教师发展全流程的管理、反馈与激励。在“院办校”改革背景下,生命科学学院率先成立内设机构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统筹与组织教师各个维度的相关内容,包括培训、考核、激励、评聘等,掌握教师多个维度的发展数据,挖掘发展共性问题,追踪教师发展态势,制定合理和公平的聘用和激励政策,对师资队伍全过程管理。2024年度,生命科学学院师资队伍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多领域取得喜人成绩: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Nature论文1篇;1人入选 “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学院以教师发展中心为抓手,构建立体化、闭环式师资队伍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机制。借“院办校”的东风,生命科学学院建出了学院的品牌与特色。
每所高校都有其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和发展特点,每个学院、每个学科的具体情况也千差万别。郑州大学实行“一院一策”,学校向学院赋权,不同学院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和办学实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改革路径,努力实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不同模式殊途同归。
资源多放权,学院多活力。物理学院将公用房跟绩效挂钩,建立贡献和资源的关联机制。每位教师可按既定标准享有基础面积,并需完成规定的基础任务量,其科研属性及所占用的空间资源,均将进行公示并纳入考核体系。目前,已释放物理空间4000多平方米,极大地解决了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求是科研人员的实验和办公用房问题。物理学院每名国家级青年人才均可享受200平方米的物理空间。教师内禀驱动力增强,已初步形成人人向上、人人争先的学术氛围。
人事多放权,引擎驱动一流。水利与交通学院按照“学科立院、人才兴院、科技强院、依规治院”的发展战略加强学院治理:将教职工参与学院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与考核,考核结果与年终绩效、职称评审挂钩,提高了学院办学运行效率;修订研究生导师考核办法,将研究生就业率、国际交流比例、研究生导师指导时长等与学科建设密切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精心打造了集学术、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教工之家”,受到广大师生好评。学院在体制机制、人事制度对外交流等全方面落实院办校改革,推动学院一流学科、一流师资和一流管理提升。
财务多放权,激发新活力。学校在10个试点学院实施财务放权审批措施,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再造财务报销签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签字环节,提高财务报销效率。支出预算放权,学院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调整项目预算,财务不再干预审批,提高经费使用自主性,强化办学主体责任。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深化财务体制机制改革破解难题,鼓励学院开展多层次办学,鼓励职业培训、国际化办学、对外服务等,在拓展筹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出新招、见实效,激发学院办学活力,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撑。
目前,学校“院办校”改革进入了由试点先行迈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这既是改革的关键期,也是一系列节点性、瓶颈性问题凸显和攻关解难、破局突围的重要窗口期。为交流试点经验,集聚改革智慧,推动“院办校”改革走深走实,近日,郑州大学召开深化“院办校”改革高峰论坛,职能部门谈思路、话落实,试点学院晒成效、谈经验,推动形成双向交流联动、协同推进改革的浓厚氛围。
“改革只有进行时,各单位要把握好‘树理念’这一改革关键,运用好‘精考核’这一改革牵引,继续发挥好先行先试排头兵作用,用务实举措增添发展动力、增创发展优势,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改革进取蓬勃动力。”校党委副书记韩国河强调。
学校坚持“边推进、边研究、边总结”,将试点成效检视、专题调查研究与深入推进改革相结合,实现以探索研究促进改革创新。下一步,学校将聚焦精准,细化学院分层分类;聚焦活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聚焦效率,优化财务综合改革。学校与学院都持续努力,为推动改革全面铺开落地见效再做功课、再下功夫。(陈继超 李艳丽 张晨曦 撰稿 宋甲棋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