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锚定‘十四五’ 奋进‘双一流’”(十)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0日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生态与环境学院

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锚定‘十四五’ 奋进‘双一流’”(十)

编者按:202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郑州大学顺利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实施,进入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阶段。学校前瞻30年、拉高标杆、目标一流,统筹推进国家创新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向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和区域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目标迈进,努力在中原大地起高峰。为营造氛围、统一思想,集聚智慧、交流互鉴,现推出《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锚定‘十四五’ 奋进‘双一流’”》专栏,邀请有关单位负责人,围绕主管领域或本单位事业发展谈认识、话体会、讲举措,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实现新提升、开创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凝心聚力 抢抓机遇 加快推进研究型学院建设

生态与环境学院执行院长 汤建伟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3060双碳美丽中国建设,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一、强化党建,积极探索学院管理模式与研究型学院建设

生态与环境学院党的建设以政治建设统领发展大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以建设美丽中国“3060”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为牵引,引领全院职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肩负起创新发展使命,凝心聚力建研究型学院,促进“聚变”效应快速释放,助推郑州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以组织建设汇聚学院发展力量。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支部建在研究所,挑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老师担任支部书记。配好各所班子,设置两个副所长,一个负责人才培养,一个负责科研合作,切实发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双引领”作用,增强党支部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按照研究型学院建设的要求,及早布局生态学科建设,以“双碳”和绿色发展为切入点,建设研究型学院。

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学院党总支始终将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考核,推动党建与促进事业发展有机融合。坚持“五个发展”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注重学生发展;以培养德才兼备高水平人才为目标,促进教师发展;以建设先进研究型学院为目标,推进学院发展;以助推一流大学建设为目标,助力学校发展;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服务社会发展。做到党的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作用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到位,组织建设执行到位和推动改革发展到位。党风廉政、意识形态、师风师德和安全稳定既要高标准严要求,也要有底线思维,不能出问题。统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院发展、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

二、战略重组学院,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郑州大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以建设研究型学院为目标,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专业基础上,于2019年8月整合组建了生态与环境学院。

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全体教职工的团结努力下,生态与环境学院成立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开始整合建设。按照学校提出的建设研究型学院的战略目标,学院分批分步骤全面完成研究型学院组建布局,2021年4月引进德国克劳斯塔尔大学侯正猛教授(外籍院士)组建“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2021年6月刘嘉麒院士领衔的“郑州大学地热与生态地质研究中心”团队成建制挂靠学院。到2022年8月,按7个研究所构建科教一体化基层组织,形成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固废处理、水生态环境、环境管理、地热中心、减污降碳协同等7个研究所,全面融合4大功能:基层党支部、学科方向、科研平台、教学组织。学院探索“环境学科融合收敛、科研项目特色发散”的模式,各团队全面融入学院及学科、科研发展体系。2021年学院牵头推动与北京“中创碳投”联合申报“河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河南科技智库能源与环境管理研究基地”,均顺利获批,成为生态与环境学院成立后首批申报成功的省级学科科研平台。

学院积极推进以各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支部书记监督保证,专任教师全员承担科研分解任务,刚性考核到团队,柔性考核到个人的科研管理机制。成立后的第一年2020年度,就全面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3项重点工作目标任务。2021年获得基金项目7项,与2020年相比,学院保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经费总额分别增长75%和185%。学院环境管理研究所、大气环境研究所科研经费完成度分别为221.46% 和198.06%,被评为学院科技工作先进研究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学院成功申报中国工程院“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重大战略咨询项目,组织教师积极开展项目研究,成功申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农业面源污染项目。2021年9月,环境/生态学ESI 排名进入全球1%,河南省内名列第1,郑州大学校内第9 (学院组建时2019年9月0.57到2022年1月的1.59)。

学院目前正在积极修订完善“十四五”学院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谋划学院“项目为王”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三、夯实平台基础,加快构建“环境生态工程”交叉融合特色学科体系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结合3060双碳美丽中国建设,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背景,积极推进“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工程”、“水利工程”、“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有机耦合,以“资源-能源-环境-产业”的生态科学工程原理为基础,打造具有郑州大学特色的“环境生态工程”交叉融合学科体系,丰富内涵、创办学科刊物,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强化特色学科影响力。环境/生态学科ESI已经进入1%,2025年全国排名提升到前50;2030年前学科评估跨入B类。

学院将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大力支持和倡导团队合作,与国内学科领域顶尖的研究院/实验室(如中国环科院)共建平台,以学院已有的7个研究所为基础,重塑为院士、杰青(长江)等领衔的校内外教师混编的新型学术团队,近期拟以土壤环境研究所为基础,组建以朱永官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土壤健康与保育创新研究中心;以环境管理研究所为基础,结合学校相关科技力量,组建以王金南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郑州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等。2025年前,学院教职工在岗在职人数突破160人,整合形成4-5支在国内有一定特色的科研创新团队,力争新增省级创新型科研团队1-2个;加大学院现有省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力争围绕环境大数据、VOCs污染控制等方向新增1-2个省级科研平台(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促进科研水平快速提升。2025年前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各1-2个,省级创新型科研团队1-2个。

四、紧盯科技前沿,促进学院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贡献度不断提升

“十四五”期间,学院积极跟踪和主动介入国家科技发展相关专项,争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级1-2项、课题级3-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国家级奖励1-2项,省部级奖励6-8项(含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30-45项,省部级课题50项以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0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180篇;获授权发明类专利不少于50项,完成专利转化10项以上,转化金额300万以上。强化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生态与环境治理工程,提升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积极与省环保领域知名企业对接联系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验创新基地,力争与至少10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稳定长期的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五、紧扣时代需求,结合新工科建设促进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推进研究型学院建设中,不能忽视本科生教育,要积极探索出提升本科教育水平的新路子。按照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对专业调整的相关文件精神,鉴于资源加工和能源利用等传统产业的生态保护问题突出,相关的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匮乏,远不能适应国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新办碳中和学院或专业的形势,借助“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和“河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申报并争取获批“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注入“新工科”授课内容,以深化满足减污降碳和绿色生态创新技术为主导,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赋予碳中和技术、生态产业等内涵,与中创碳投(北京)公司合作强化实习基地,解决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对科技人才的旺盛需求,促进传统本科专业向社会急需的专业转型,为实现3060双碳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努力。

“十四五”期间,要将 “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2个本科专业办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力争实现“环境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向国家级一流专业的突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获批环境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推进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的内涵建设,发挥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新增各级各类教学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5项,力争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2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3-5门,省部级规划教材1-2部。建立环境类国家级(省级)示范教学团队2-3个,建设形成3-4个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单位和3个以上校外实习基地,本科生培养规模达到120-150人/年,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六、紧抓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研究生教育上层次、增规模、提质量

研究生是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建设研究型的生态与环境学院,打造具有郑州大学特色的“环境生态工程”交叉融合学科,必须大力发展层次高和规模大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学院将积极争取学校支持,尽快在学院自设“减污降碳协同”交叉博士点,2025年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博点或“资源与环境”专博点实现零突破。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以科研工作为导向,从严制定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积极外引学校(学院)外或基地有造诣的学者专家,在建立内培优秀教师机制的基础上,导师人数稳步增至100人以上。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至130-150人/年,与本科生招生规模比例相同或反超,博士生招生10人/年以上,博士后进站5人/年以上。学院鼓励研究生积极自办学术会议,或在国内外会议和论坛参会和演讲,鼓励研究生海外访学,不断强化学术交流能力。学院将结合社会(企业)在我院设置奖学金,以提前遴选或事后奖励相结合方式,制定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制度,不断提高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十四五”时期是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郑州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在新时期肩负着国家、河南省和学校赋予的历史使命,正在凝心聚力建设研究型学院,创新丰富学科内涵,探索发展新工科专业,促进“聚变”效应快速释放。

“锚定‘十四五’,奋进‘双一流’”,学院将不辜负全校师生和本学科领域广大校友的殷切期望和厚爱,努力为学校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