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大故事:“疫”线冲锋锤炼担当 守望相助不辱使命——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支援吉林医疗队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9日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五附院

郑大故事:“疫”线冲锋锤炼担当 守望相助不辱使命——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支援吉林医疗队

随着吉林市中心医院新冠十五病区最后一盏灯熄灭,标志着吉林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历经35个日日夜夜,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支援吉林医疗队也圆满完成了本次抗击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任务。

2022年3月13日,郑州大学五附院接到驰援吉林省吉林市指令,47名医护人员第一时间集结完毕,慨然以赴。初入吉林,大雪纷飞,银装素裹,疫情笼罩下的街道空空荡荡,让整个城市的空气里都充满了清冷的味道。由于疫情呈加速蔓延趋势,队员们不顾旅途的奔波劳累立刻调整到工作状态,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之中。吉林市中心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是该市抗疫的主战场,郑州大学五附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新冠第十五病区,对全体队员们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这里,不同以往:首先,根据感控要求做好自身防护,适应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并克服缺氧状态下的工作环境;其次,要熟悉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开具医嘱,书写病历;同时,队员们不仅要做好病房内患者的治疗、护理、消杀等工作,还要冒风雪、顶冷风迎接新入院患者,带患者外出做CT检查,领取药品、物资。面对种种困难,全体队员没有任何畏惧,没有一人退缩,在队长卜克、副队长杨楠带领下,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病区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各班次工作流程,根据人员分层及能力特点,合理分组,人尽其才,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战斗力的团队。

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抗疫一线在哪里,党支部就建在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在哪里。出征前,经院党委批准,郑州大学五附院支援吉林医疗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卜克同志任支部书记,杨楠同志任支部副书记,李宇辉同志任宣传委员,霍艳飞同志任组织委员,刘海霞同志任生活委员、李海燕同志任纪检委员。

3月16日,在医疗队召开临时党支部抵达驻地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卜克同志要求支部每名党员在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一定要保持高昂斗志,精诚团结、克服困难,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担当有为擦亮党旗党徽。临时党支部成为郑州大学五附院支援吉林医疗队的“主心骨”,成为这场抗疫战斗的“红色屏障”和“战斗堡垒”。自进驻定点医院以来,临时党支部卜克书记、杨楠副书记和感控负责人夏振华同志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经常“白加黑”“连轴转”,除了正常的病区管理、查房、参加院方交班会,还要关注每一名队员的思想动态,做好队员的心理工作,协调解决队员生活上的困难。

杨楠作为支部副书记又是带队副队长,为保障医疗队队员们的工作和生活竭心尽力:初到吉林,大雪漫天,在零下十几度的情况下,队员们裹着一件绿大衣顶着寒风奔波在路上。由于住宿地距离医院较远,一程下来,队员们的腿脚都冻木了。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并及时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医院后方。在院领导高度关注和多方协调下,队员们的保暖问题得到及时妥善解决;队员靳晓霞因每天戴眼镜、防护口罩,鼻梁出现了皮肤破损,这种情况下进入隔离病区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在特别困难的情况下,杨楠积极协调各方面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泡沫敷料问题,解除了靳晓霞的后顾之忧;队员郭亚楠、陈原野生日时,杨楠及时带领所有队员送上最特别的生日祝福……这些都让出征在外的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支援吉林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的温暖与关怀,坚定了他们协力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决心。

护佑生命,报之微笑

援吉第5天的一个夜晚,值班的队员们正在隔离病区忙碌,这时收到电话指令,一名80多岁的老年女性患者要从重症监护室转入。该患者因脑梗塞后遗症长年偏瘫卧床。在了解了患者的基本情况之后,当班护士没有丝毫迟疑,迅速准备床单元、铺置气垫床、备好监护仪、连接吸氧装置。患者转入时,身上插着鼻胃管、尿管,大便失禁、失语失能且无人陪护,所有治疗、护理、生活照顾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护理人员的身上。

在身穿防护服的特殊状态下,护理工作更加繁杂而辛苦,一方面要防止院感发生,另一方面,经常会遇到患者突然发生呕吐、痰阻、清理大小便的情况。医疗队的队员们面对老人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悉心为老人做治疗、喂食、翻身、排痰,压疮换药、清理大小便、擦拭身体、更换衣物;由于患者合并肺部炎症,氧饱和度偏低,俯卧位通气成为治疗的关键,同时需要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变化随时更换体位。因患者体重偏大,每次实施更换体位均需四五名护理人员协助,每更换一次体位,都是考验大家体力的时刻,一天下来,队员们都满身汗水、身心疲惫,气喘吁吁……但是为了最佳的治疗效果,为了患者顺利康复,再苦再累也无人退缩。担心营养液太凉刺激胃,在没有肠内营养泵的情况下想办法加温后再喂入;纸尿裤没有了,队员们主动把自己的尿不湿拿过来给患者用;每天奶奶长、奶奶短地呼唤着、安慰着老人,消除她紧张的情绪。作为科室的一个重点患者,队长卜克几乎每天都会去病室查房,细心查看每一项指标,及时调整诊疗方案。同病房的病友每每看到,都会说:“你们真是医者父母心,老人在家里也难有这么精心的照顾啊!”

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救治和悉心照顾,老人新冠肺炎转阴了,管路拔除了,压疮愈合了!出院当天,队员们给老人擦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还特地换上了新的患者服,老人脸上露出了笑容,那是对健康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笑容。那一刻,队员们所有的疲惫、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银屑覆盖,无所畏惧

与此同时,病区收治了一名严重银屑病新冠患者,全身覆盖了厚厚的银白色鳞屑,每天都会剥脱大量的皮屑,裸露出鲜红的肉芽组织,而且患者合并脓包疮,高热,出现了脓毒血症感染。看到患者满身、满床、满地的大片皮屑,同病室的患者都因为接受不了要求搬离病室,但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然,队员们克制着生理上的不适也要认真完成好患者的各项护理工作,为患者喂水、喂饭、消毒,物理降温,静脉输液,抽血培养,更换床单,清理垃圾等。由于患者血管被厚厚的皮屑覆盖极难找到,为了穿刺成功,队员朱凯锋就用手慢慢的剥离那些厚厚的皮屑,一点一点,谨慎再谨慎,终于在手腕的地方找到血管,一针见血。因为病情原因,又无家属陪护,患者情绪非常焦躁,但是队员们都毫不计较,温柔对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体温正常了,饮食正常了,精神状态好转了,皮屑也越来越少了,患者的情绪好转了。

长期给患者做治疗,医疗队员们已经和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天聊上几句,当他得知医疗队快撤离时,情绪显得很失落,动情地说:“你们走了,我怎么办啊?”那一刻眼神中充满不舍,也让队员们泪目,回想这么多天的相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内心满满的感动,患者的认可就是对医疗队工作最大的肯定!

夜幕前行,责任使然

队员王雪燕说:“有这样一次披甲上阵,抗战一线的经历,之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段经历!”王雪燕有两个孩子,最小的才一岁,但是她丝毫没有考虑家庭的重担,毅然决然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抗疫,并且在工作中她始终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一天深夜,有患者急需用药,她联系好药房送药后,检查好防护服,下楼取药。由于疫情原因,医院配送的所有药品都远离隔离病区,取药要走出病房大楼,路上的灯光忽明忽暗,冷风飕飕,放药的蓝色帐篷的帆布在狂风里飞舞,怕防护屏被吹掉,她不敢走快,也不敢抬头,面屏在耳边啪啪作响,她低头用手护着防护面屏,长长的路上只有一道影子慢慢跟着移动,那一刻连影子都是孤独的,就像那首《孤勇者》所唱:“至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休戚与共、相依相携

98年出生的赵辽源,是医疗队中年纪最小的队员,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2年的新人,在听到医院要组建援吉医疗队的第一时间内,她毫不犹豫、毫不退缩、主动报名请战。在支援期间,她从没因为自己年龄最小而娇气,反而自告奋勇主动承担了病区最繁重、最辛苦的工作。

3月份的吉林还是冰天雪地,每次都是她顶着寒风中穿着单薄的防护服带患者去做CT,外出取物资、取药品、取餐;病区收治了一位9岁新冠肺炎的小姑娘,无父母陪护,仅和新冠阳性的奶奶一起住院,由于需要上网课,奶奶不会操作平板电脑。赵辽源知道这一情况后,就承担起帮助小朋友上网课的责任,每次上课之前帮助孩子登录好,遇到不懂的问题还要辅导孩子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和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住院生活物资紧缺,她就将自己的牛奶、火腿肠、方便面从驻地带给祖孙俩;抗疫结束,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说:“作为共青团先锋队员,在抗疫最需要我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休戚与共、相依相携。”

35个日日夜夜,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群拥有坚强毅力、心怀大爱的医务工作者,一次次在晨曦中疲惫而归,又在夜幕中顶风前行,从冻得瑟瑟发抖,到忙到汗水直流,冷热变换间是他们用实际行动点燃了生命,照亮了希望,成为了留给吉林最温暖的回忆。如今春回大地,花满人间,队员们也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离开江城,平安返郑。愿吉人天相,江城无恙!

郑州大学五附院支援吉林医疗队全队队员

医疗队在隔离病区开展工作

队员们为吉林加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