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关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龙腊生教授、杨国昱教授、苏成勇教授、鲁统部教授作学术报告的公告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3日 信息来源: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关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龙腊生教授、杨国昱教授、苏成勇教授、鲁统部教授作学术报告的公告

发布人:张基建 信息来源: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发布日期:2014.04.23 阅读次数:5762

时间:2014年4月23日上午10点

地点: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基地学术报告厅(化学馆208)

报告题目1:高核稀土、稀土-过渡金属簇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磁热效应研究

报告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龙腊生教授

报告题目2:簇-有机骨架的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能

报告人: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杨国昱教授

报告题目3:配位超分子结构化学与材料

报告人: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苏成勇教授

报告题目4:通过药物共晶提高药物成药性研究

报告人: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鲁统部教授

龙腊生教授简介:

龙腊生教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现为中国晶体协会理事(2009),中国《无机化学学报》编委(2010),美国《Cryst. Growth Des.》专题编辑 (Topic Editor,2012)。198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9月到厦门大学工作至今。1999年曾赴香港中文大学开展短期合作研究。2005年5月-2006年4月,赴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1)高核金属簇合物的合成、组装及磁、光性能研究; 2)限域条件下的水的结构与物理性质研究;3)多铁材料的合成、组装及作用机制;4)配位聚合物的(离子热、不对称)合成与催化。迄今为止,在包括Acc. Chem. R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 Chem. Commun., Chem. Mater,Inorg. Chem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发表于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 3481) 的研究论文,被著名网站Physorg.com以“Scientists create one-dimensional ferroelectric ice”为题进行了报道。physics inventions网站也以“Scientist have developed one dimensional ferroelectric ice”对该工作进行了报道。发表于J. Am. Chem. Soc. (2007, 129, 7016)研究论文,美国《化学工程新闻》旋即以 “Cage Beauty” 为主标题,在其Latest News专栏中予以报道(C&EN 2007, issue of May 21; p9)。随后,Nature (2007, 447, 1035) 和Nature Nontechnology (2007, 2, 388-389) 分别对该研究作了报道。Nature Nanotechnology 的主编Rodgers, P. 对该工作做了非常正面的评价。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2007,46,8475) 的研究论文,不仅以Very Important Paper 形式发表,美国《化学工程新闻》(C&EN) 在Science & Technology 专栏用一页纸篇幅作了题为“Breaking The Chiral Barrier” 的报道。从事手性研究的著名专家、美国耶鲁大学J. Michael McBride教授认为:The Xiamen researchersˊ approach in using ammonia as a kind of buffer to control homochirality “is quite a clever way of doing it” (C&EN 2007, issue of October 29; p30.)。

此外,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2398) 的研究论文被Nature China (doi:10.1038/nchina.2008.53) 作了题为“Heterometallic Clusters: Making Russian Dolls”的Research Highlight。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2011, DOI: 10.1002/ange.201105147) 的研究论文被选为WILEY-VCH (Magnetic Materials) Hot Topic (http://www.wiley-vch.de/util/hottopics/magnetic/)。发表于Chem. Commun. (2009, 4354) 的研究论文被Chemical Science (2009, May 14) 作了Research Highlight,并被选为Chem. Commun. 的Hot Article和封面文章。发表于Chem. Commun. (2009, 1644)的研究论文被Nature China (doi:10.1038/nchina.2009.33) 作了Research Highlight。发表于Chem. Mater. (2002, 14, 3229)的研究论文,美国化学会Heart Cut(2002, October 14,www.chemistry.org)对其进行了专门评价。

杨国昱教授简介:

杨国昱教授,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学术及学位委员会委员,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83年9月至85年1月在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化工系学习。85年2月至88年11月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学习、工作。88年吉林大学本科毕业,91年获吉林大学硕士学位并留化学系工作,98年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主要从事配位化学、水(溶剂)热化学及金属-氧簇化学研究。98年至2001年分别在美国圣母大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方向为微孔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2000年11月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暨百人计划”。2001年5月回国,到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现主要从事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研究,包括过渡金属-氧簇、主族元素-氧簇、稀土-氧簇及氧基簇单元构建的多孔材料、催化材料及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等。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重点项目等。

至2012年9月, 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并在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Chem- Eur J、ChemComm及J Mater Chem等有影响杂志上发表论文260余篇(被他引4800余次)。主编《氧基簇合物化学》专著一部,在《Modern Inorganic Synthetic Chemistry》、《21世纪的无机化学》、《10000个化学难题•化学卷》和《Structural Inorganic Chemistry》等专著中各撰写一章。

2000年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暨百人计划”、2004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获“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获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及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11年获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目前已培养青年人才20余人, 包括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人、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2人、中科院刘永龄奖学金特别奖2人(优秀奖1人)、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4人、宝钢优秀研究生奖1人、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人、优秀毕业研究生奖多人。

苏成勇教授简介:

苏成勇教授,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副所长,环境与能源化学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在兰州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95年在兰州学系无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6.6-1998.6在中山大学进行发光金属配合物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98.6以后在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物化所工作。其间1997.10-1998.2及1998.9-1999.2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进修X射线衍射技术在化学和晶体材料中的应用。2000.11-2002.4受德国洪堡基金资助在斯图加特大学从事零维到多维金属配合物电化学、EPR、光谱电化学等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2002.5-2003.5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从事配位聚合物固体性质方面的博士后研究。

目前主要从事超分子结构化学与配位超分子化学领域的分子工程、晶体工程和功能分子材料方面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团队项目,2004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0年获广东省丁颖科学技术奖。迄今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近200多篇, 180多篇被SCI收录,包括在化学领域国际最高水平的研究性杂志美国J. Am. Chem. Soc., Chem. Mater., Inorg. Chem., Cryst. Growth Des., 德国 Angew. Chem. Int. Ed., Adv. Chem., Eur. J. Inorg., 英国Chem. Commun., Dalton Trans., CrystEngComm等国际著名期刊,论文被他引或评述3200多次,H指数35。应邀担任国际知名期刊《Inorg. Chem. Comm.》亚太地区主编、《J. Mater. Chem.》顾委、《科学通报》编委、《物理化学学报》编委、《化学进展》编委、中国晶体学会理事、广东省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7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00年),2000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优秀博士后称号,2008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2009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2010年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鲁统部教授简介:

鲁统部教授,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入选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993年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后进入中山大学化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5年出站后留校任教至今。1996年被列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2001年被列为省级培养对象。1998年和2002年二次赴美国Texas A&M大学化学系F. A. Cotton教授课题组从事有关链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先后承担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核心成员)、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十几项课题。在大环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识别与活化等方面做出了较系统和特色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一些新颖的分子识别与活化反应现象,如大环配合物对部分卤素离子的识别,对ATP的识别,对氨基酸的手性识别,光催化水分解为氧气,及在常温常压下活化断裂乙腈碳-碳键和活化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单脂等。

另外,还开展了利用多配位点平面配体构筑非穿插孔状配位聚合物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还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药物多晶型与药物共晶的研究工作。已在包括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Scientific Reports, Eur. J. Chem., Chem. Commun., Inorg. Chem., Cryst. Growth Des.,Dalton Trans.等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139篇, 其中SCI收录论文125篇, 影响因子3.0以上的论文72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公开11项。发表论文被他引2000余次。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20-08-13 17:36:4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