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锚定‘十四五’ 奋进‘双一流’”(四)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9日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历史学院

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锚定‘十四五’ 奋进‘双一流’”(四)

编者按:202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郑州大学顺利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布实施,进入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阶段。学校前瞻30年、拉高标杆、目标一流,统筹推进国家创新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向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和区域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目标迈进,努力在中原大地起高峰。为营造氛围、统一思想,集聚智慧、交流互鉴,现推出《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锚定‘十四五’ 奋进‘双一流’”》专栏,邀请有关单位负责人,围绕主管领域或本单位事业发展谈认识、话体会、讲举措,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实现新提升、开创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立足中原文化高地 聚焦“国之大者”

建设中原历史文化特色的考古学科高峰

历史学院党委书记 陈可猛


郑州大学考古学科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聚焦“国之大者”,整合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优势资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世界一流考古学科为总目标,聚焦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和中华文明根系研究,深入研究中原历史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郑大贡献,贡献河南力量。

一、厚植学科历史底蕴,扎根田野考古,以发展积蓄力量

郑州大学历史学科自1956年创建以来,人才济济,名师荟萃,嵇文甫、秦佩珩、荆三林、刘铭恕、高敏、戴可来、杨天宇、张文彬、李民、袁祖亮诸先生在此执教,传承了优良教风和学风,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在中原考古、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人口史、经学史、河南地方史、越南史等领域优势与特色鲜明,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于1976年,是国内较早成立的考古学科之一,积淀深厚,声誉卓著。学科建立伊始,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张文彬、陈旭、李友谋、贾洲杰等先生均在郑大执教。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学科立足中原考古,形成若干优势教学、研究领域,在古代都邑与聚落考古、帝陵与墓葬考古、甲金文研究、生物考古与技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领域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等次,与山大、川大、南大并列第四。几十年来,郑大考古学科参与、主持了200余项重要考古发现,多次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等荣誉;构建了田野考古特色鲜明、实践技能水平突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本、硕、博文物考古专业人才1000余人,毕业生遍布省内外文物考古部门和高校,部分优秀毕业生成为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局、龙门石窟研究院等单位的骨干乃至领军人物,或为中国特色考古学建设,或为河南社会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立足中原文化高地,坚持特色导向,聚力攻坚谋突破

征程万里风正劲。2017年,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考古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为基础,郑州大学组建了以刘庆柱为首席专家,韩国河、李运富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建设学科及郑州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刘庆柱先生的指导引领下,学科群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凝练特色方向,坚持特色导向、目标导向,确立以项目支撑平台建设,以平台支撑学科发展,以学科支撑学校一流建设的发展道路。

几年来,构建了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知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及战略智库建设提供支撑;立足黄河中下游地区文物资源优势,发掘阐释黄河文明,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传承冷门绝学,开展出土文献和汉字文明研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组织实施“中华文明根系研究”“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等重大研究,阐释作为中华民族政治文化、国家文化、社会主导文化、根文化的中原历史文化的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弘扬以中原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五千年不断裂中华文明,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理论体系,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产出系列高水平学术成果,产生较大学术关注和社会影响。

三、前瞻三十年,聚焦“国之大者”,建设考古学科高峰

重任千钧再出发。2021年,考古学科成为郑州大学一流培育和支撑学科,2022年入列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入选河南省优培学科建设计划。面对肩负的时代使命、艰巨的建设任务,郑州大学考古学科始终聚焦“国之大者”,立足中原考古,综合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等领域研究,提起气来,沉下心去,更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质,用考古发现实证五千年不断裂中华文明,以重大课题引领学科发展,实现考古学科高峰建设,助推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是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根系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习总书记指出:“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开展中华文明根系研究,是落实习总书记要求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形成基础的具体举措,也是占据人类文明起源研究的制高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举措。该项目聚焦距今2万年至距今5000年的文化、社会与人群,开展深入的追根溯源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的源头和起源过程,为五千年文明史研究提供坚实支撑。2020年11月2日得到孙春兰副总理关注和批示,2021年3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做好“中华文明根系研究”工作的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郑州大学高校智库功能,立足中原文物考古优势,深化对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根系构成与演化机制的系统研究,深入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本质特征,深入阐释以中原为核心的黄河文化“根”与“魂”特质,将全面提升郑州大学及考古学的社会声誉及学术影响力,助推考古学科提升突破,打造考古学科高峰。

二是加快推进中华源考古实验室建设、龙门学研究、国家古文字建设工程。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学校筹建中华源考古实验室,融多学科联合攻关,创新性、多焦点研究阐释“中华源”及其发展脉络,实证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回应中华文明起源、夏文化研究等重大问题,正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2021年底,中华源考古实验室,与考古学与中华文明研究基地、龙门学研究、中华文明根系研究、国家古文字建设工程等入选郑州大学《国家创新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五大创新高地建设之人文社科高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中华源考古实验室、考古学与中华文明研究基地建设,龙门学研究、国家古文字建设工程等重大项目,将有力支撑考古学科高峰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服务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

三是强化立德树人为基础的规模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4月25日习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大师。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郑州大学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大步前行,考古学科正朝建设考古学科高峰目标砥砺前行,迫切需要一批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大先生”。2016年以来,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受聘为学科首席专家,学部委员冯时、中国科学院人类学家高星、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莉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科特聘教授、兼职PI,加之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0余人,接近北京大学考古等第一方阵,学术制高点得到凸显,教学与科研质量得到保障。为强化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的规模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好学科硬支撑,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形成以学部委员、“四青人才”及省级骨干教师为主的有层次、有传承的学科团队,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推动郑大毕业生进入全国考古主阵地,彰显郑大担当、中原力量,有力支撑考古学科高峰建设。

四是建设有中原历史文化特色的考古学科高峰。刘庆柱先生撰文解读习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系列讲话时认为,通过解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等重大学术问题,“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应是一流大学考古、历史工作者应该聚焦的“国之大者”。中原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核心要素,是经过历代王朝“政治文化”沉淀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国历史上不同王朝共同存在的“国家文化”和“社会主导文化”,以其为对象开展的考古研究,是郑大考古学科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的具体呈现,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支撑体系。中华文明根系研究的实施与中华源考古实验室的建设,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实践,突出了政治文化属性,也彰显了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奋楫笃行,臻于至善,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郑州大学考古学科将进一步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聚合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中华源考古实验室综合平台,推进深化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和中华文明根系等重大理论课题研究,加快推进龙门学研究、国家古文字建设工程,建设标志性成果,究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根、系和文化基因,进而打造中华文明国家智库,服务国家战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成具有中原历史文化特色的考古学科高峰,力争在2035年迈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为学校一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特色建设,需要历史学院全体师生持之以恒的努力;高峰建设,更需要我们历史考古人脚踏实地的攀登。历史学院将始终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十四五”规划目标,狠抓学科提升的重大研究、重要项目、重点人才,以更加务实的作风,以倍速进击的精神,在实现考古学科高峰和一流建设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分享